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劉亢 張展鵬 楊丁淼 陳聖煒, 常熟地名是初識這座城市的入口,1983年考古人員在這裏發現一處距今5000多年的崧澤文化遺址,出土的一粒粒碳化稻穀講訴着千百年間“歲得常稔”的農耕繁榮。正是在那一年,常熟成為改革開放后全國首批、江蘇首個縣級市。, 光陰荏苒,常熟不惑。, 常熟40年櫛風沐雨,不僅綜合實力穩居全國百強縣市前五,還入選了首批“國際濕地城市”;家喻戶曉的沙家浜既是紅色尋根地,也成為鄉村振興的排頭兵;改革開放初期�出“碧溪之路”的小鎮,現已是高端產業集聚的濱江新城,依然澎湃着與時俱進的動能活力。, 傳統文化賦予40歲特殊意義:在經歷勇敢不羈、富有想象力的青春期和人格自立、事業初成的而立之年後,方能邁進更加成熟理性、從容練達的不惑之年。, 人是如此,城亦同樣――“常”是恆心定力,把平常做成超常;“熟”是靜心沉穩,錨定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的目標,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篤定前行:在道法自然中和諧共生、在產業布局中革故鼎新、在文脈賡續中博古通今、在民生改善中愉悅共享、在城鄉統籌中美美與共。, 何以常熟?常熟不惑。,
山水入城 留白換綠促永續發展, 行走常熟,由“圩”“�盡薄頒骸薄般�”等字眼組成的地名比比皆是,其中沙家浜已成城市名片;溯源歷史,歷代文人墨客常落筆常熟慨嘆風光之美,其中“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尤為傳神。, 守護江南水鄉、留住詩詞意境,常熟人為此孜孜以求。, 1985年尚湖開閘放水、在國內率先“退田還湖”,被視為里程碑事件,之後沙家浜、昆承湖、南湖等相繼實施生態修復工程。與此同時,聚焦宅前屋后、田間地頭的河溝水塘,探索“小微濕地”保護之道。, 綠色是常熟給人的第一觀感,也是最鮮明的發展底色。較早提出考核不唯GDP,嚴守城市開發邊界、耕地保護和生態保護紅線,特別在沙家浜、尚湖虞山等“黃金地帶”,頂住開發衝動堅決“留白”;布局重大基建項目從生產性工程思維轉向生態性有機思維,近5年累計投入近130億元,構建集污水、垃圾、固體廢物等處理處置設施和監測監管能力於一體的環境基礎設施體系。, 近5年,常熟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5.4%以上,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以每年約5%的幅度遞減,空氣質量優良率提高到83%,水功能區達標率100%。, “生態是城市的命脈。”常熟市委書記周勤第談到城市發展首先強調生態保護的重要,他認為要重塑城市與自然的關係,努力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山水人城和諧相融才是常熟最具優勢的城市競爭力”。, 身處蘇州乃至長三角一眾明星城市中,常熟在吸引人才等方面曾苦苦尋找着比較優勢。隨着新發展理念日漸深入人心,好生態化身提升城市能級的“變壓器”,源源不斷地輸出生態“價值”――不少企業家、創業者和教育專家因“半山入郭、三湖簇擁”的自然風貌而落戶紮根於此。, 經歷過退田還湖、將最好資源留給生態而非房地產等重要抉擇,如今又享受到生態紅利,年屆不惑的常熟市更不疑惑:矢志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常熟龍騰特種鋼有限公司位列中國民營企業500強,近年累計投入約15億元進行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這家“江蘇省綠色工廠”年減排顆粒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總計超3000噸;由6.8萬塊單晶光伏板拼接的廠房棚頂,每年可減少碳排放量約3.8萬噸。董事長季丙元希望早日實現年營收500億元,底氣就在於走綠色低碳、科技創新之路。, 比肩當年尚湖退田還湖的大手筆,常熟面向未來又起筆一篇生態大文章:以18平方公里的昆承湖為紐帶,聯通望虞河、虞山、尚湖、沙家浜、陽澄湖打造生態廊道,從而形成“山河湖浜”的生態風景鏈。, 常熟北聯張家港、東鄰崑山太倉、南接蘇州城區,是蘇州市域一體化北向發展軸上的關鍵節點。昆承湖作為核心區域,將承載更多優質新興產業,承擔起優化拓展城市空間的使命,打造綠色、低碳、智慧的示範高地,實現“湖城相擁、產城相融”,精彩呈現生態、生活、生產、生意“四生合一”的城市風貌。, 從空中俯瞰,虞山、尚湖呈橢圓形狀,大小相當、基本對稱,恰似“城市綠肺”,一呼一吸間,不僅能感受到城市的綠色脈動,也能看到它的來路與未來。,
革故鼎新 產業強筋壯骨煥然迭代 , “通往碧溪鎮的幾條寬闊的馬路上,自行車的鈴聲響成一片,數以千計的雨傘犹如起伏的波濤,從四面八方滾滾而來。”這是1984年新華社長篇通訊《碧溪之路》記錄下的忙碌清晨,“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亦工又亦農,集體同富裕”,“碧溪之路”成為“蘇南模式”的代表。, 時隔近40年,重訪碧溪這個曾經“戶戶織毛衣”的毛衫名鎮,周宇告訴記者她的童年就在針織橫機聲中度過,海外學習服裝設計回國后,她接手父親經營的“金開順”,同步提升製造工藝和美學表達,從一般羊毛製品向國際化羊絨奢侈品牌轉型。, 與周宇的父輩一樣,高德康也曾騎着“二八大杠”,以每小時30公里的速度狂奔向100公裡外的上海,取到布料后連夜返回常熟鄉下,用剪刀、縫紉機編織出日後暢銷全球72個國家的“波司登”。這一品牌現已競逐國際一線,在全球時裝界佔有一席之地。, 在代際傳承和全球競爭的同時,服裝產業“乘雲而上”。走進全國最大的縣級服裝專業市場常熟服裝城,已不見車水馬龍和人聲鼎沸,但在“雲裳消費小鎮”電商直播間里,一個個爆款“秒空”“斷貨”。電商競爭力縣市排名常熟位居全省第一、全國第六。, 篤定產業興城,一根絲“衣被天下”。常熟不安於一城山水的小生活,立於產業發展前沿潮頭,彰顯乘風破浪的大格局。從豐田研發中心到奇瑞捷豹路虎整車工廠,早早謀划“車”行四海;到近年來布局未來產業“聲”動八方,常熟堅持產業定向,以“熟”作答。, 輕車熟路,傳統製造攀高。依託臨江優勢,常熟集聚千億級汽車及零部件生產企業,“紡織城”邁入“汽車城”時代。特斯拉中國工廠的汽車立柱,全部產自常熟汽飾集團。這家企業正在研發引領市場的新一代智能座艙,收購了寶馬系工程設計的研發中心,去年營收近百億元。“我們正在跟隨國產整車企業走出去,在全球布局中尋找新的增長點。”集團董秘羅喜芳說。, 熟能生巧,細分賽道深耕。從竹器、農具小作坊起步,到“千斤頂第一股”,常潤股份成功的關鍵在於深耕。“在一公分寬度的賽道上,做出一公里的深度。”常潤股份董事長季俊說,50多年專註一件事,通過不斷提高柔性生產能力,“芝麻行業”也能“四兩撥千斤”,目前產品市場佔有率全球遙遙領先,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千斤頂生產基地。三年來,常熟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從1家提升至15家。, 通計熟籌,未來產業蓄能。-8.5分貝,是位於蘇州・中國聲谷全消聲實驗室的背景音量,這個亞洲最安靜的地方,響徹創新聲浪――既有解決“卡脖子”問題科研攻關的“頂天立地”,也有約200個科創項目孵化的“鋪天蓋地”。“國際頂尖人才和生產要素從循聲而來,到聽見未來。”國際聲學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盧明輝說。, “機遇就像拔河,一頭是危機、一頭是新機,用力就會贏得新機,乏力就會輸給危機。”常熟經開區招商局局長許俊表示,常熟正在加速建設新能源產業創新集群,已開啟氫燃料電池應用和第三代“光伏賽道”的新衝刺。,
城以文興 奏響新時代“弦歌之治” ,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這首留在常熟興福寺的題壁詩,古人描繪的詩意今天依舊觸手可及。地處經濟高速發展的長三角,常熟古城肌理仍保持明清格局,與同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姑蘇古城遙相輝映。, 徜徉在詩人的妙句中,會遇見常熟人黃公望筆下《富春山居圖》似的山水,可聽見琴學正宗嚴天池的餘音……文化賦予這座古城千年的風雅、風情與風骨,汲古潤今,弦歌不輟。, ――四時風雅浸潤人心,又刻入城市肌理。常熟人言子是孔門七十二賢弟子中唯一的南方弟子,后葬於虞山。這位道啟東南的“南方夫子”倡導以禮樂教化人心,“弦歌之治”後世尊崇千年,使得海拔不到300米的虞山成為江南文化高峰。, 文脈源遠的虞山不僅滋養了這方水土,也延伸出詩、畫、琴、印等諸多以虞山命名的文化流派,成為江南文化的顯著地標。, “以一邑之收藏,為中原之甲秀。”常熟藏書風熾,是中華文脈延續的重要參与者。在國家圖書館的“再造善本”工程中,近四分之一的古籍善本由常熟歷代藏家有序傳承,得以存世。, 在清末四大藏書樓之一鐵琴銅劍樓旁的古街上,記者隨意走入一間咖啡屋,店主何江竟是一位旅居荷蘭多年的畫家,他採用的焦墨畫法融匯中西,以寫實手法描繪出寫意的水墨江南。, 街頭可以偶遇畫家,鄉村也有磚雕陳列館,多個民間詩社至今活躍……常熟的文脈,不僅在博物館賡續,更在民間接力傳承。, ――人文風情與古為新,俘獲年輕人的心。勁櫓翻飛,龍舟破浪而行。臨近端午,尚湖以東的湖甸人家熱鬧起來。這條湖甸龍舟游弋千年,后因製作技藝後繼無人而中斷40餘年,如今在一群中青年龍舟愛好者努力下再度興盛。, 文化是久遠的歷史迴響,也是可親近的生活日常。虞山腳下的“山前坊”,原貌恢復的清代山前街祠堂作為策展空間對外開放,成為街區“會客廳”;老舊的廠房區改頭換面,踩着凹凸不平的石板向前,各具特色的小店,都長着一張符合年輕人審美的臉。, “別人的旅行是說走就走,常熟這座城市讓人願意說停就停。”山前坊運營經理桑佳瑜說。白天在這裏點一杯咖啡慢飲,享受不趕時間的當下;夜遊沙家浜“橫涇不夜天”,以城門為天然幕布打造的全息沉浸式投影秀,上演沙家浜的崢嶸歲月和絢麗畫卷。, ――堅韌風骨凝心塑魂,勵精更始踔厲奮發。“沙家浜革命傳統精神”是常熟紅色基因中的珍貴底色。抗日戰爭時期,沙家浜人民掩護36名新四軍傷病員在蘆葦盪里養傷的故事,成為鐫刻在中國革命史上的一段傳奇。, 常熟人善於挖掘和調動精神力量。在物質匱乏的建國初期,肩挑背扛開挖望虞河流傳下來戰天斗地、改造山河的雄心壯志和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的“望虞河精神”振奮人心;翁同��故居知止齋里傳遞的清白家風和清廉作風,警醒後人“祿厚貴知足,位高貴知止”。, 以精神主動,探求發展主動,是常熟人的文化基因。從改革開放一路走來,蔣巷村發揚“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換”的精神,村書記常德盛帶領全村走出了一條“農業起家、工業發家、旅遊旺家、生態美家、精神傳家”的強村富民之路。, 蘇南是“四千”精神的發源地之一,常熟今年以此鼓舞民營企業家開新局、攀新高、創新業。, 以文弘業,以文聚力。在承壓前行的市場環境中,常熟為城市發展不斷注入精神動力,展現城市韌勁,以“敢為、敢闖、敢幹、敢首創”的狀態奮進新時代。, “千年常熟從歷史文脈的鈎沉中喚醒文化自覺,從壯闊時代的體察中堅定文化自信,在勇毅前行中走向文化自強。”常熟市市長秦猛說。,
常來常熟 呈現高品質“江南福地” , 常熟人的早晨,被一碗蕈油麵喚醒。“蕈”是取自虞山上的菌類,有“嘗過松樹蕈,三日不思葷”之說,興福寺旁萬人吃面的場景堪稱城市奇觀。下午泡一壺茶,茶里有“銅壺煮三江”的豪情,“招待十六方”的底氣,茶館里的熱氣騰騰與悠然自在,是散落在光陰中的慢生活。, 這些充滿煙火氣的日常景象,恰是觀察常熟人幸福生活的最佳切面。常熟歷來藏富於民,發軔於20世紀80年代初的千億服裝城,從馬路市場起步,實現了“興一方產業、活一片經濟、富一地百姓”,如今的常熟人均存款達27萬元。, 或許是自古富庶殷實的常熟人早已見慣了興衰起伏,當地很少以領跑的經濟指標沾沾自喜,而是把教育作為頭等大事。在這個自古狀元頻出、誕生過26位院士的江南小城,“崇文”刻入基因。, “綿世澤莫如為善,振家聲還是讀書。”常熟把教育上升到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高度,打造產教融合型城市。近5年,常熟投入學校建設經費80多億元,實施改擴建學校項目67個,增加學位近5萬個,到2024年將實現全部新市民子弟學校關停或轉設成公辦,實現隨遷子女同城待遇。, 常熟不僅有縣級市為數不多的本科院校常熟理工學院,在高新區昆承湖畔的小島上,還有一所匯聚了超過100個國家和地區學生的學校――中國內地唯一的世界聯合學院(UWC),培養兼具民族認同感和國際視野的國際化人才。, 民生大事要落實落細落小,江南福地才可知可感可及。作為擁有兩家三甲醫院的縣級市,常熟全面推進“少生病、生小病、看好病”,推動優質醫療資源集約共享,向上對接江蘇省人民醫院、上海瑞金醫院等知名醫院,成立分中心、醫聯體,將先進技術人才引進來;向下延伸城鄉醫療服務聯動,與鄉鎮醫院建立遠程醫學診斷等資源共享中心,將優質醫療服務送下去。, 前不久,“沒有圍牆的養老院”――常熟市綜合為老服務中心正式啟用,向周邊孤寡、失能等特殊老年人群體,提供定製居家上門生活照料。近乎每三個人中就有一名老人,常熟加快構建多元化普惠養老服務體系,形成“15分鐘養老服務圈”,3800戶老年人家庭完成適老化改造。, 經歷風浪,方顯精細治理成色。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多點散發的情況下,常熟通過健全分級診療體系,加強生活物資、就醫購葯供給、統籌疫情輿情社情,保持了沒有聚集性疫情、沒有規模擴散、沒有全域提級管理的良好局面。, 常熟之美,不僅在景,更在於人。中國恆瑞總裁顧勇濤2015年回國創業考察時,發現常熟的工業園區竟然有白鷺棲息,而決定落戶更源於一段特殊的經歷。顧勇濤在尚湖景區手機意外落水,一位身着漁夫裝的大爺聞聲趕來,毫不猶豫下水搜尋並打撈出手機,但謝絕了他的感謝金。“常熟濃厚淳樸的風土人情非常打動我。”顧勇濤說。, 常來常熟,從陌生到熟悉,福地之“福”愈發清晰。這裡有高架直通鄉村的交通便利,也可去170多萬冊的常熟圖書館里探尋精神世界的“詩和遠方”,或是在萬人環湖馬拉松中飽覽“一城山水,自在生活”的靚麗風景……,
精雕細刻 共繪錦繡“江南魚米鄉” , 草帽、水杯、高筒靴、筆記本,76歲的端木銀熙帶上“四件套”,就能在稻田裡忙碌幾個鐘頭。他帶領常熟市農科所育成的水稻新品種,推廣后增產糧食約21億公斤,增加經濟效益逾31億元。, “85后”陶勝在城市被稱為“碼農”,2010年返鄉當“蝦農”,攻克澳洲淡水龍蝦養殖、繁育等技術難關,獲得國家專利,年銷售額超1億元,並陸續開發餐飲、垂釣等配套項目。, “全憑着勞動人民一雙手,畫出了錦繡江南魚米鄉。”正如阿慶嫂在《沙家浜》中所唱,以端木銀熙、陶勝為代表的一代代“種糧人”,沒有辜負“土壤膏沃、歲無水旱之災”,年復一年辛勤勞作,讓常熟“常熟”:常年保留種糧面積50萬畝以上,其中水稻種植面積約佔27萬畝,是蘇州地區種糧面積最大的縣級市;全年糧食生產總量保持在23萬噸以上,為全市居民用糧需求提供有力保障。, 迎來40歲生日的常熟市,思考着如何讓農業煥發更大活力。常熟市委、市政府最新出台以促進农民增收、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為目標的“百萬收入家庭農場”培育計劃,並優先扶持糧食類家庭農場。受此鼓舞,種糧大戶宗建東今年投資100萬元,添置無人駕駛輔助設備、建設無人農場,新農具新技術新政策加持,他對打理幾千畝地信心十足。, 田成方、路成行、渠成網,千畝連片的高標準農田在寸土寸金的蘇南地區並不多見。“十三五”以來常熟累計投入11億元,至今全市建成約38萬畝高標準農田,規模為蘇州最大。, 新時代魚米之鄉,高顏值農居與高標準農田相映成趣。信步於乾淨平整的村道,田園、花園、果園、菜園鱗次櫛比,籬笆疏影間,可見紫紅的楊梅與白里透紅的蜜桃;整齊排列的樓房裝修精緻,燃氣管道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如果看小義村歸城片區之前照片,變化翻天覆地,因為靠近工業區,當時家家出租住房、私搭亂建嚴重,“髒亂差”自然留不住人。多輪整治后煥然一新,城區上班的年輕人選擇回來住,真正成了“歸來之城”。, 歸城這樣的村莊在常熟比比皆是。得益於2019年起推進的“千村美居”建設,常熟以村(組)為單位,翻新農房、整治人居環境,實施全域美麗宜居村莊優化提升,目前累計實施“千村美居”村(組)近3800個,2025年將實現全覆蓋。, 農村回歸的不僅有人氣,更有文明之風。成立农民讀書協會、組建村級文藝團隊、開展家風家訓徵集……蔣巷村提出“精神傳家”,不斷豐富創建形式,獲評全國文明村;潭盪村以常熟“新風禮堂”建設為契機,成立村民議事會,營造“人人爭當文明戶”的良好氛圍;桃園村小遊園議事亭里,村民常在此聊聊村裡事務、琢磨怎樣把村子建設得更好,看似嘮嘮家常,卻慢慢涵養着文明鄉風。, “朝霞映在陽澄湖上,蘆花放,稻穀香,岸柳成行。”端木銀熙這一輩人特別熟悉《沙家浜》唱詞,深愛着家鄉的老人,雖然已經育成江蘇雜交粳稻最高畝產品種,仍在向著更高畝產的目標奮進。, 稻香盈野,夢想新發。水稻開花不過幾十分鐘,稻穗成熟卻是春華秋實。常熟也如此,過往四十年,以及未來若干年,都將以靜待花開的篤定和練達,奮力邁向“錦繡”前程。,
Tags: 二號站平台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