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5月15日電 題:從“老破小”到新式社區 上海舊改讓“老窗口”煥新, 作者 謝夢圓 徐明睿, 家住上海市彭浦新村彭三小區的邢兆扣今年75歲。一早,她從洗衣機中揀出衣物,再拿去日光充足的陽台上晾曬,回屋后侍弄一下花草,接着走進整潔有序的廚房做飯……和如今閑適清凈的生活不同,在彭三小區舊房改造前,邢兆扣的生活常因年久失修的老房子而“雞飛狗跳”。, 當初她所居住的老樓,一套三房戶型往往分配給兩到三戶人家居住,合用廚衛,室內過道還堆滿了臉盆、自行車、舊書報等生活物品,空間很逼仄。, “特別是上海的黃梅天,牆壁都往下漏灰,我以前住在底樓,蒼蠅、蚊子、耗子是避免不了的。”邢兆扣皺起眉回憶道。, 潮濕、髒亂曾經是彭三小區老住戶們相同的記憶。黃洪斌一家三口2000年住進了老舊的彭三小區,除了要應對梅雨季的水澇,排隊上廁所、晾晒衣物不便等都讓他頭疼。, 即便如此,很多居民仍不願離開。原來,這裏曾是人人艷羡的彭浦新村,很多老工人於此生活了大半輩子,度過了自己意氣風發的壯年時期,對老小區產生了深厚感情。, 彭浦新村最早是上海北郊的一片田野,20世紀50年代,原彭浦鄉地區建起了彭浦工業區,為了解決工人住宿問題,1958年,彭浦工業區建起了職工宿舍,遷入1200多戶職工家庭,形成了最早的彭浦新村,後續通過逐步建設,演變成了現在的彭一、彭三、彭五、彭七4個住宅小區。, 作為上海最早對外開放的新村,彭浦新村至今接待過40多個國家共630批外賓的参觀訪問,曾是世界了解中國普通老百姓生活的一個窗口。然而當年條件優越的新村經過幾十年風雨,卻面臨着設施簡陋、結構老化、屋頂漏水等越來越多的問題。, 如何改善人居環境,讓曾為國家建設作出貢獻的勞模、先進工作者安度晚年,成為彭浦新村在城市更新發展中面臨的最突出問題。2005年,彭浦新村街道在全市率先探索舊住房成套改造工作。, 然而,相比熟悉的動拆遷,舊住房成套改造更加困難。首先是方案難,因為房型太多,一個基地有幾十種房型。彭三小區五期的設計前後持續了2年,大的修改有十幾次。, “我們採取過抽戶、加層擴建的形式。把樓上加一層,把下面戶室抽出來,改成煤衛獨用。”彭浦新村街道舊住房改造辦公室負責人須炳榮告訴記者,這種方案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後來在改造彭三小區二期時,我們採取了拆除重建的模式,把舊房子拆掉重建高層,有電梯上下,綠化面積增加,而且有地下車庫了,我們還增加了好多配套設施,比如說老年食堂。”, 除了改造方案這樣的難題,如何化解居民內心的“疙瘩”也非易事。有居民把家庭矛盾、生活困難方面的問題與簽約、搬場捆綁在一起,大大超越了舊改的工作範圍,給簽約、搬場工作增加了很多難度。, 街道舊改工作人員引入陸金弟人民調解工作室、心達社區心理諮詢服務社等專業機構,幫居民斷“家務事”、了“煩心事”。同時,還運用鄰里勸說法等,讓民眾成為“編外力量”,義務承擔起政策宣傳等工作。, 從整幢到成片到小區整體改造,從廚衛獨用到電梯高層到生活配套提升,目前,彭浦新村街道已先後完成三個小區的改造,累計改造房屋102幢、受益居民4907戶。, “現在新小區綠化真的很好,鄰里關係也蠻好的,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黃洪斌笑道。(完),
Tags: 二號站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