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号站注册开户指定官网

案例精选,我们每天都在努力做得更好...

二號站註冊登錄網_多彩民族有多彩丨貴州沿河土家族:穿越千年,黔東有“唱”不完的故事!

04-30-23

  一曲山歌唱土家,一出花燈傳村寨。,  在貴州沿河,你總能領略到不同的美。走進寨子,未見其人,先聞其聲,循聲向前,看到精緻的燈籠,動聽的唱曲,帶有歲月痕迹的傳統戲服……恍如穿越千年。,  沿河是全國四個單一土家族自治縣之一,民族風情十分濃郁。民族服飾、民族飲食、民族歌舞、民族習俗別具一格,被命名為“中國土家山歌之鄉”。,  淳厚古樸的民風民俗和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不僅吸引許多遊客駐足欣賞,也讓越來越多的本土年輕人熱衷於研究沿河土家文化。,  
賞儺堂戲,聽一曲黔東故事匯,  “儺”起源於遠古的驅鬼逐疫儀式,就是讓人渡過“難關”的意思,是一種具有原始宗教意義的文化現象,據悉,有關儺的活動可追溯到殷商時期。,  沿河土家儺堂戲由儺儀、儺戲、儺技三部分組成,儺中的儺戲,被理論界譽為戲劇的“活化石”。也正因當地儺戲在歷史上有着重要的影響和作用,所以有“世界儺戲在中國,中國儺戲在貴州,貴州儺戲在黔東”的讚譽。,  在貴州沿河土家族聚居地區,由於地理環境、文化結構等諸多因素的作用,致使“儺”這個原始古樸的文化現象流傳並保留至今。,  沙壩村的楊雲霞是土家族儺戲及儺面具的主要傳承藝人。,  1999年,楊雲霞從沿河衛校畢業之後,受父親的影響,楊雲霞從醫務人員轉行成為了儺面雕刻手藝人。她2005年開始向父親學習儺面雕刻藝術,經過父親三年的精心傳授,楊雲霞成為村裡儺面具雕刻技藝的第七代傳人,傳承了土家儺文化,推動了沿河土家儺文化在國內外傳播,吸引不少專家學者到村裡採訪研究。,  從一塊木頭變成一個儺面具,共涉及取材、制坯、雕刻、打磨、着色、上漆6個流程20多道工序,要用到80多把刻刀,一個大面具要雕刻上萬次,只有匠心精神,才能把精彩呈現。,  截至目前,楊雲霞已雕刻了上千副儺面具,並遠銷貴陽、深圳、南京、蘇州等地,原本瀕臨失傳的民間技藝在楊雲霞的堅守中綻放出迷人的光彩。,  
“耍”花燈,舞一出土家風情史,  在沿河,土家花燈是一種春節演出的民間傳統戲劇,當地人稱“跳花燈”或“玩花燈”“耍花燈”,表演時有很強的藝術性和觀賞性,是一種原生態的群藝性民俗娛樂活動,獨具地方特色,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很多村寨都要跳花燈賀新年。在沿河很多村寨都有花燈隊,土家人說新年“耍燈”是為主人家驅災還運,有的村寨花燈隊在本村表演完了還要去鄰村交流表演。,  根據寨里習規,“花燈”一般在正月初一到初三出燈,在寨子上挨家挨戶表演,演到哪一家,主人都要燃放花炮“接燈”,表演結束又要花炮“送燈”。每戶大約跳半個小時,每晚跳10多戶。,  跳花燈分上下半場,一般上半場是“車馬燈”,下半場是“花燈”,中場休息10分鐘,表演期間主人要擺茶酒、果品、糕點招待跳燈人和看燈人,有講究的人家還要泡米酒、炒上三四碟下酒菜。,  花燈戲通常是村民自由參与,由老年人帶年輕人,幾乎人人會唱,個個會跳。表演者中年齡大的有八十多歲,也有十來歲的青少年。表演形式有車馬燈、雙唐二、二人跳等,表演節目有盤燈、開財門、洗財門、祭四神、掃五方、打鬧台等。,  沿河土家花燈,是土家兒女在長期生產和生活實踐中逐步創造形成的,深深紮根於土家人的生活,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群眾基礎,是土家兒女智慧的結晶,是土家族民間“歌”“舞”“樂”相結合的戲劇藝術瑰寶。,  如今,沿河土家花燈已被列入貴州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唱山歌,寫一本沿河人民生活傳,  “啄杯兒、咿呀喂、姐勒、拿杯兒、姐兒勒……”,  烏江之畔,依山沿河間。,  自古以來,沿河的土家族文化,就是巴蜀文化的代表之一,沿河山歌是土家族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歷史上,山歌在民俗活動中是不可缺少的內容,體現了土家族人樂觀向上、积極進取和團結和睦的精神面貌與文化氣質。,  今天的土家族繼承了先民極具天賦的歌唱才能,土家族地區也被譽為“歌的海洋”。沿河土家山歌,就是這片海洋中極美麗的一朵朵浪花。曲調優美動聽,旋律質樸無華,情感真摯熱烈,幾乎覆蓋了當地生產、生活的所有內容。,  “創作於鄉野,歌唱的是鄉村,讚美的是農耕生活,百姓都很喜歡。”沿河土家族高腔山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波說,“在山歌之鄉沿河,土家人種田可以唱山歌、放牛可以唱山歌、打漁可以唱山歌,談情說愛、婚喪嫁娶都可以用歌唱來表達情感,從出生到離世,山歌伴隨着土家族人一生。”,  20世紀80年代,在沿河的鄉間,隨處可聽見山歌聲。在機動船出現前的烏江上,還可以聽到縴夫時而高亢嘹亮、時而婉轉悠揚的號子。,  《望牛歌》《栽秧歌》《烏江船工號子》《這山沒得那山高》等山歌先後多次在央視《民歌中國》欄目錄製並播出。其中,《太陽出來照北岩》和《望牛歌》被該台《民歌博物館》永久收藏。,  2009年,沿河“土家山歌”被列為貴州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10年10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中國土家山歌之鄉”稱號。文化和旅遊部網站公示2014―2016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名單,沿河再攬“土家山歌之鄉”榮稱。,  
打鎦子,譜出土家族的民風錄,  沿河民族音樂打鎦子,2007年5月29日公布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打鎦子,又叫“打行李”“打響器”,是沿河土家民間廣為流傳的打擊樂,其音域寬廣,激蕩悠揚,剛柔相濟,節奏感強而富於感染力,在儺堂戲、花燈戲、擺手舞及喪儀活動等演出時作伴奏,也在節日慶典、結婚、祝壽等場合選擇曲牌演奏。,  洪渡鎮“打鎦子”傳承人陳慶福,從小受父輩的影響,1975年進入陳家班子,1983年收集整理打鎦子曲譜,並潛心於打鎦子曲譜與表演組合的研究,熟練掌握100多首曲牌,並創作20多首新曲譜。,  在表演上他能自娛自樂,瀟洒自如,不僅能深刻表演曲譜內涵,還能創作曲譜以外的含義內容。1972年至今,陳慶福將打鎦子搬上舞台,並多次獲縣級、地區級、省級等獎項。,  半邊鼓是沿河土家族獨有的打擊樂器,小巧靈活,聲音清脆。表演者邊擊打半邊鼓邊舞蹈。2011年4月30日至5月2日,由中國文學界聯合會、中國民藝家協會、江蘇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的第十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藝術展演大賽在常州淹城春秋樂園響亮開鑼。,  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半邊鼓舞《開山圍獵》作為貴州省唯一一個參賽節目精彩亮相,與來自雲南彝族、廣西瑤族、四川羌族、廣東瑤族、湖南苗族、青海藏族、江蘇留左大鼓、河南漢族、遼寧滿族的10支民間文藝表演隊伍角逐第十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全國“鼓舞鼓樂”獎項,《開山圍獵》獲金獎。半邊鼓舞《開山圍獵》來源於土家人打獵的傳統習俗,表現土家人祭拜山神與趕獵圍獵的過程,分“拜山請神”“圍山趕獵”“獵神出山”“永呈英豪”四個樂章,鼓聲激越雄渾,跌宕迴旋,鼓舞剛健熱烈,歡快輕盈。,

  • Tags: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