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社區是我們居住生活的主要場所,家門口的環境美不美,鄰居間的關係融洽否,碰到困難能不能有人幫忙,都直接關係到我們的生活品質,甚至關係到我們每天的心情,而這些都是社區治理的一部分。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增強城鄉社區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實效。完善辦事公開制度,拓寬基層各類群體有序參与基層治理渠道。怎麼把社區管得更好?政府可以做些什麼?居民可以做些什麼?社會組織又可以做些什麼?今天我們就來看幾個社區的治理辦法。,, 北京市朝陽區八里庄街道的甘露園小區乾淨整潔,電線桿上的梅蘭竹菊和二十四節氣彩繪讓人感受到濃厚的文化氣息。每到春天,這裏鮮花盛開。周末時,不少居民在小區的一處花園旁拍照打卡。這些花都是75歲的小區居民馮忠志老人親手栽種的,他每天都要花不少時間澆水養護,忙得不亦樂乎。,, 現在的甘露園小區環境優美,彷彿置身公園。然而過去的甘露園可不是今天的模樣。甘露園是建成於上世紀80年代的老舊小區,一共有3300多戶居民,過去由於物業公司管理服務不到位,物業與居民之間的糾紛較多。小區綠地雜草叢生,環境髒亂,有的居民乾脆將樓前綠地改造成了“私家菜園”,種上了各種蔬菜。給菜施肥時,氣味非常難聞,熏得附近住戶不敢開窗。,, 由於佔用綠地問題,居民矛盾升級,多次向居委會反映情況。甘露園社區挨家挨戶排查“私家菜園”的數量、位置,多次上門勸說,跟居民苦口婆心做工作,鼓勵居民自行整改。, 北京市朝陽區八里庄街道甘露園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史潤霞說:“慢慢居民開始把自己種的地給清理了,清理完了以後,問題又出來了,說清理完了我能不能種花?”, 種菜改成栽花,但因私圈公共綠地引發的矛盾依然沒有解決。物業單位由於經費緊張,對小區綠化養護积極性不高,綠地無人管理,這又導致更多的居民因為綠地環境不理想而拒交物業費,小區又陷入了一個無解的“死疙瘩”。社區由於自身人手和專業能力不足等問題,依靠自身解決小區方方面面的問題顯得力不從心,這個情況在很多老舊小區普遍存在。為了解決困擾社區治理的頑疾,2019年,北京市朝陽區推行了社區成長夥伴計劃。社區成長夥伴指的是什麼呢?,, 北京市朝陽區委八里庄街道工委書記閆培文說:“在實踐中通過引入理論專家、實踐專家和專業的社會機構以及我們又組建了社區協調員,通過一個大的團隊和社區共同研究解決社區治理當中一些難點問題,這是它的核心。”, 引入社區外部的社會組織和專家團隊為小區問題出謀划策,提供解決方案。對於像甘露園小區居民私搭亂建,公共綠地野蠻生長問題,社會組織和專家團隊已經不是第一次碰到,根據他們的經驗,團隊首先要做的就是溝通協調,引導各方共同尋找解決方案。,, 北京市朝陽區八里庄街道甘露園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史潤霞說:“居民說種花可以,但是怎麼種,是種自己喜歡的花還是變成自己的花園,這又是一個問題。於是我們又跟居民反覆討論,種花可以,花種子也可以給大家提供,但是花園是共享花園,絕對不是自己的私人花園。同意了,大家可以種,可以認養。”,, 方案徵得居民代表的同意后,在社區夥伴的幫助下,居民主動認養花園。不僅緩解了物業綠地管護的壓力,而且把居民的個人愛好和公共利益結合在了一起。然而,居民種花只是個人愛好,怎麼能夠將認養的花種得好看,又能不同品種有搭配、花期長?社區成長夥伴計劃項目中掌握專業資源的社會專家組織接下來又給予了專門的引導。, 北京市朝陽區八里庄街道甘露園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史潤霞說:“慢慢地,種花的品種,哪些花適合在戶外長,哪些花顏色比較好,哪些花花期比較長,社會組織也在幫我們出主意。”, 社會組織和專家給小區問題把脈,倡導“公共綠地,居民認領,統一規劃,共同維護”的理念,受到居民的廣泛認可。75歲馮忠志老人第一個站出來承包了一片綠地,種上了牡丹,當起了“花匠”。在他的帶領下,30餘位居民陸續當起綠地認領人,之前私搭亂建佔地盤的現象消失了,綠地成為大家共同的家園。社區夥伴成為甘露園小區成長中的引路人。,, 北京朝陽區“社區成長夥伴計劃”專家組組長李文兵說:“社區有什麼問題,由社區提出來,我們形成項目,政府針對社區存在的問題配置資源,共同推動小區問題解決。“社區成長夥伴計劃”的本質是共同參与、多方參与,各方主體發揮自身優勢,圍繞社區的難題,共同發力,切實解決社區的治理難題,達到共商共治的效果。”, 基層社區工作面臨的問題紛繁複雜,人手又有限,如何能整合多方資源是關鍵。除了專業的社會組織和專家團隊,志願者是社區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在政府和市場之外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城市社會學研究室主任肖林說:“志願者在社區治理當中,無論是社區服務的提供,還是鄰里矛盾、利益衝突的化解,還是一些公益慈善活動,或者是災難面前的一些救助,都能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對來講在國家力量和市場力量之外的社會力量的一個體現。”,, 武漢在社區治理中充分調動社區志願者的积極性,建立社區服務需求清單制度,引導志願服務與社區需求精準對接,讓志願服務有的放矢。, 家住武漢市江岸區西馬街道江漢北路社區的老人雷壽富今年71歲,他患病卧床多年,70歲的老伴每個星期要帶他去醫院進行血液透析,最近兩年,老人透析的次數由兩次增加到了三次。由於老兩口不會使用智能叫車軟件,每到要去醫院的日子,老兩口只能在小區門口攔車,老人的身體無法久站,有時候遇上颳風下雨,一等就是大半個小時。,, 老人居住的社區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第一時間安排社區工作人員接送老人,但畢竟社區人手有限,像雷大爺這樣有出行就醫需求的老人也不是個例,如何長期為這類老人提供出行就醫服務呢?2020年,武漢市江岸區西馬街道江漢北路社區線上線下多方收集困難居民需求,整合轄區企事業單位志願團隊資源,分類盤點,把居民需求和服務資源精準匹配,並制定成為社區服務項目,形成了需求清單、資源清單和項目清單,“三張清單”精準匹配,既為志願服務找到了落點,同時又解決了社區居民急難愁盼的難題。,, 湖北武漢市江岸區西馬街道江漢北路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施敏說:“針對群眾這些需求,再找我們的資源進行梳理,把這些需求跟社會組織進行商議,讓他們認領,而且還要明確項目完成時限和項目負責人,確保這些項目能落地落實。”,, 主動認領雷大爺出行就醫需求的志願服務隊,就是來自於社區寫字樓里的一家出租車公司。社區與公司一拍即合,成立了江漢北路社區“劉可軍”的哥志願服務隊,劉可軍和另一位同事負責每周接送雷爺爺去醫院。, 為了發揮不同志願者群體參与社區服務的便捷,武漢市還開發了一個專門為快遞小哥反饋社區問題的手機APP“江城小蜜蜂”。下午兩點,快遞小哥程鵬剛忙活完一批快件,在前往下一配送地點的途中,發現社區內有幾處垃圾死角和電動車隨意擺放的情況,他隨即拿出手機拍照、定位,通過“江城小蜜蜂”小程序進行上報。,, 快遞小哥由於工作需要,每天都在社區走街串巷,他們對社區各個角落的衛生情況、安全隱患以及突髮狀況都更了解,可以通過“隨手拍”的方式,記錄城市社區公共環境、秩序、服務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一拍上報,社區工作人員看到后,會第一時間進行處理,這大大提高了社區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效率。, 為了鼓勵志願者這一社會力量積极參与社區治理,江岸區建立了“志願者參加志願服務活動遭受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制度”,為全區註冊志願者購買人身意外傷害險,並推行了積分兌換制度,志願者可以用自己的志願服務積分兌換愛心物資和體檢服務。,,, 社區治理需要合力推動。無論是北京的社區成長夥伴計劃,還是武漢的志願者團隊精準對接,都是利用了各自的優勢,整合鏈接多方資源,讓社區服務更加高效,如何因地制宜推進社區治理工作,很多城市都在進行着积極的探索。例如,杭州利用互聯網優勢打造智慧社區,助力社區治理現代化,而成都則是發掘社區內生潛力,通過成立社區協商議事會,激發居民參与社區管理的积極性、主動性,煥發社區活力。社區作為人們居住、生活的主要場所,社區居民對生活的需求都日益多元化,如何通過社區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城市社會學研究室主任肖林說:“要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与、法治保障和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格局,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為此需要整個社會的不懈努力和共同推動。”, 隨着城市化的加速,城市的管理面臨一系列難題,而我們居住生活的社區就是城市管理的關鍵環節和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夯實社區基礎,實現社區善治,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社區治理路徑,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時代課題。現在,社區居民的構成以及居民對生活的需求都日益多元化。根據社區的實際情況,把居民的积極性調動起來,探索適合本社區的治理模式,才能把社區治理好,居民的生活才能更舒心。,
Tags: 二號站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