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提出,到“十四五”時期末,技能人才占就業人員的比例達到3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達到1/3。教育部也积極鼓勵以組織模式創新牽引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變革,加快培養多元化、創新型、複合型的各類卓越工程師人才。, 從大學生到工程師,高水平應用型人才如何創新培養?作為國內最早進行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本科高校之一,近年來,合肥學院圍繞專業、就業、產業“三業一體”辦學理念,在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水平應用型人才方面進行探索實踐。, ――編 者, 專業圍着產業轉, 人物:大一新生陳韜, 地點:合肥學院, 一手拿紙板,一手握剪刀,沿着線條仔細裁剪;比照模型指南,計算比例、拼湊組裝……不一會兒,一輛汽車模型的前輪雛形初顯。, 正在專心組裝模型的,是合肥學院先進製造工程學院智能製造工程專業的大一新生陳韜(見圖①,受訪者供圖),“打小我就對汽車感興趣,希望成為一名汽車工程師”。, “結合我的興趣,老師和家人推薦了合肥學院。”填報高考志願時,陳韜決定報考合肥學院。他了解到,這所學校主要培養應用型人才,“有我喜歡的專業,還是校企聯合培養,許多學生畢業后能到車企工作。”陳韜說。, 在安徽本地,合肥學院有着“合肥工程師搖籃”之稱。這所“改革中誕生、開放中成長、創新中發展”的省市共建、以市為主的全日制公辦本科院校,還有另一個“身份”――1985年,合肥學院成為國內中德共建的兩所示範性應用型高校之一。, 2010年,教育部啟動“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合肥學院入選第一批高校名單。隨着國家出台政策引導一批本科院校轉嚮應用型學校建設,合肥學院“地方性、應用型、國際化”的辦學方向更加明晰。, “近5年,學院畢業生在皖就業率達70%,在省重點產業就業率提高近6個百分點。”合肥學院學生處副處長張應傑介紹,不少本科生畢業后即進入世界500強企業工作。, 長期以來,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錯配等問題,困擾着產教融合深度推進。高校如何應對?合肥學院院長吳春梅介紹,為推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緊密融合,學校探索了專業、就業、產業“三業一體”人才培養模式。, “對標安徽省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網聯汽車等十大新興產業,以及合肥市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16條重點產業鏈,近年來,我們優化升級了18個本科專業,新設智慧交通等10個專業。”吳春梅說。, 陳韜所在的智能製造工程專業,正是新設的10個專業之一。2019年9月,合肥學院成為安徽省第一批開設智能製造工程專業的院校。今年該專業共有72名學生,配備的8名專業教師都有在企業掛職或參与項目合作的經歷,“目標是培養儲備智能裝備、產線設計開發集成與智能運維管理方面的人才。”合肥學院教務處處長王曉峰說。, 走進智能製造工程專業實驗室,一個“龐然大物”映入眼帘――多功能智能裝備集成平台。合肥學院智能製造工程系副主任金飛翔正和工人們一道安裝調試,“有了這個新安裝的平台,學生可以更熟悉系統集成相關操作。”, 陳韜原以為,一來就要學實踐操作,沒想到接觸更多的是理論課。“我們的目標是培養具有國際視野、能解決複雜工程問題、可多部門跨專業協作,並具有終身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卓越產業工程師。”王曉峰解釋,為此,學生必須培養學術思維,穩紮穩打上好理論課程。, 陳韜說,希望畢業后成為一名智能汽車領域的工程師,入校后,感到自己離夢想越來越近。, 課堂搬進企業里, 人物:大三學生汪潤泓, 地點:大陸馬牌輪胎(中國)有限公司合肥工廠, 早上6點,天剛蒙蒙亮。汪潤泓(見圖②,朱俊騏攝)背起書包,往校門口的公交站點趕。沒一會兒,大陸馬牌輪胎合肥工廠的班車駛來。, 汪潤泓是合肥學院大三學生,這學期和其他15名同學一起,每周二至周五到工廠進行實訓。汪潤泓在硫化終檢部門實習,導師是企業工程師,其他同學則安排在密煉、熱處理、成型等不同部門。, “電氣工程師和机械工程師會帶着我們熟悉操作流程,還會提供先進設備的資料讓我們學習。”汪潤泓記得,進廠不久,導師讓他在車間設備上接線。雖然在課堂上學過,可實際操作起來,他連接線口都找了半天。“理論與實踐得打通融合。”工廠硫化終檢工段電氣工程師洪飛說。, 在合肥學院的培養計劃里,類似的產教融合還有很多。先進製造工程學院自動化專業與17家企業簽訂協議,學生要走進企業開展專業實踐;能源材料與化工學院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要求,學生大三上學期要入企開展為期10周的認知學習,大四下學期重返企業輪崗鍛煉;城市建設與交通學院土木工程專業,實踐類課程學分佔比超過30%……, “我們和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組建了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面向各級學生有針對性地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合肥學院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學院院長檀明介紹,學生從大三進入實訓環節,工程師出題,學生接招,分成項目小組參与企業開發場景。“接到題目后,我和4名同學組成團隊,用1個半月開發出智能排班醫療系統,最終獲得中國大學生服務外包創新創業大賽企業命題組團體二等獎。”合肥學院軟件工程專業2018屆畢業生張趙飛記憶猶新,“通過實訓,我們更加清楚所學知識能用在哪裡,能解決哪些實際問題,也倒逼我們彌補知識漏洞。”畢業后,張趙飛順利入職科大訊飛。, “把課堂搬進企業里,讓企業參与教學,老師和工程師共同培養學生的素質與能力,在真正的企業環境下鍛煉,作為未來工程師應該具備的工程應用能力會顯著增強。”檀明說。, 近年來,合肥學院先後有300餘名學生參加了科大訊飛工程師指導的認知實習與工程實訓,120名學生赴企實訓,50多名畢業生入企工作,形成高校人才培養和企業人才引進的雙贏機制。, 此外,學院還制定了“雙能型”高層次人才引進政策,已有20餘名教師通過赴企掛職鍛煉等方式成長為“雙能型”教師;同時,結合企業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企業根據學生實踐期間的表現、能力和行為習慣等全方位打分。, 這學期的企業實訓期中彙報上,汪潤泓和小夥伴們將幾個月來的實習收穫一一展現,由企業高管、工程師導師等組成的評審團逐個點評、打分。汪潤泓重點介紹了維修檢護硫化機、掌握電氣知識、與人溝通等能力的突破,“收穫很大。”, 高水平應用型人才更搶手, 人物:工程師朱金幸, 地點: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 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生產廠區的會議室里,變更管理工程師朱金幸(見圖③,湯智怡攝)與20多名部門負責人及技術專家圍桌而坐,討論汽車零部件變更清單。, 畢業僅1年的朱金幸,此前就讀於合肥學院机械电子專業,也是學院中德合作班的學生。大三那年,朱金幸到德國交換並在大陸輪胎公司實習。畢業時,她拿到大眾安徽、蔚來等企業的錄用通知,成為一名“家門口”培養的國際化工程師。, 1985年,安徽省與德國下薩克森州簽署合作協議,合肥學院成為中德省州共建的示範性應用型高校。2015年10月,中德兩國總理共同参觀合肥學院,一致同意在合肥學院設立中德教育合作示範基地。2016年以來,合肥已投入近18億元建設該示範基地。, “德國製造業水平全球一流,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雙元制高等教育的發展。”合肥學院國際交流與合作處處長張慧介紹,雙元制高等教育模式起源於上世紀70年代德國巴登―符騰堡州創設的職業學院,如今德國已有近1500個雙元制專業。, 據介紹,在這種教育教學模式中,校企深化合作,企業全流程參与應用型本科人才高質量培養,打破學科壁壘,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與精神。借鑒雙元制高等教育理念,2016年,合肥學院與德國埃姆登/里爾應用科學大學、德國大陸集團合作開設机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2021年,與德國奧斯納布呂克應用科學大學簽訂協議,12個專業納入雙方互授學位項目;去年7月,又與大眾安徽、合肥市經開區共建大眾學院,儲備“種子工程師”。, 為什麼要培養“種子工程師”?“隨着製造業企業高科技化、工廠智能化,‘藍領’人才呈現工程師化趨勢,我們也越來越希望吸引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特別是國際化培養背景的高技能人才。”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人事部培訓與發展經理董��介紹,眼下,公司最缺的就是研發、生產、質保等方向的人才,尤其是既懂專業又懂外語的國際化工程師,像朱金幸這樣的畢業生很受歡迎。, “在雙元制課程設置中,我們加入了時間管理、有效溝通等技能。”董��介紹,校企協同育人,將研發、生產、管理和商業運作等流程融入教學環節。在“多場景、多階段、多目標”培養模式中,“種子工程師”的專業素養、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不斷提升。, 目前,合肥學院已與德國19所高校建立合作,已設立1個教育部批準的中德合作辦學專業,共向德國高校派出留學生2300人、教師460名接受教育或培訓。, 高水平應用型人才愈發搶手,離不開新興產業的突飛猛進。近年來,安徽作為新興產業聚集地的特徵愈發鮮明,集成電路產業集聚上下游企業400多家;從零部件到電池再到整車,已初步形成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僅合肥便已集聚規上企業305家。據統計,集成電路研發工程師、新能源汽車暨智能網聯汽車机械工程師、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師等人才在合肥較為緊缺。, “教育、科技、人才,起到了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合肥學院在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中做出了有益探索,今後,我們還要繼續向前,創新培養模式,打通教育鏈與產業鏈‘最後一公里’,服務科教興國戰略。”吳春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