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田也能評職稱?沒錯!近日,河北省石家莊市兩位农民如願獲得了新型職業农民初級職稱證書,成了響噹噹的“田秀才”“土專家”。不僅如此,吉林、山東、湖南等多地的相關舉措也進入大眾視線,引發廣泛熱議。, 遠眺千里沃野,無數新農人正為這片大地的豐收揮灑汗水、播種希望。當前,黨的二十大就“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作出部署,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農業強國的必要條件。那麼,农民評職稱的條件有哪些?其過程是怎樣的?如何充分釋放這一政策紅利,讓農業強國建設的人才支撐更有力?我們為您多角度透視。, 近日,河北省石家莊市鹿泉區农民李永平獲得了一本證書,翻開深紅的扉頁,“农民助理工程師”幾個鉛字莊重醒目。消息傳開,小村莊沸騰了。老鄉們紛紛登門“問計”,話語里滿是羡慕:“咱啥時候也能評一個?”, 伴隨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全國多地在探索新型職業农民職稱評定的道路上破冰試水。例如,吉林省日前評選出第二批鄉村振興人才高級職稱獲得者300名,初、中級職稱預計遴選出1700餘名,均來自農業生產一線。, 一場农民由“身份”到“職業”的轉型,正在中國大地上拉開大幕。,
誰能評:有真本事的农民就能評, 45歲的李永平是一位退伍軍人,干過養殖,後來轉向了種植業。2015年,他成立了家庭農場,經營小麥、玉米、穀子、生薑等農產品,一得空,還去農校學技術。時間一長,他成了遠近聞名的田間能手。, 李永平翻開小賬本,上面記錄著農場的變遷:2015年至2022年,種植面積從200多畝擴展到1300畝;務工人員從三五人變為500餘人。, 一天,他在一個微信群里看到了农民評職稱的消息。打開鏈接后,一陣欣喜,又一陣猶疑:啥樣的农民才有資格評?自己符合條件嗎?, “老鄉疑惑很正常。”石家莊市人社局專業技術人員管理科科長付凱說,人們一聽“職稱”,就想到學歷、論文,搞不懂這種“高大上”的事兒怎麼能和種田掛上鈎。, “其實,只要在農村從事一線生產,具有一定種養殖、農產品加工、農村電商等技能,且產業達到一定規模的农民都能申請。”付凱解釋,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农民合作社、農業企業中的專業技術骨幹是重點參評對象。, 那麼,參評範圍是什麼?對學歷有啥要求?, “給农民評職稱,就得因地制宜,要有特色和針對性。”付凱說,參評範圍立足糧食、果蔬、肉類加工等產業,設置了作物蔬菜類、畜禽養殖類、農產品加工類等6個專業領域。對參評者不唯學歷,更看重他“種了多少田、技術硬不硬,帶動多少人就業增收”等情況。, 為了讓老鄉掌握新政策,付凱和同事們一遍遍上門宣傳講解、答疑釋惑。李永平有了信心,在經歷網上申請、提交材料、參加評審等環節后,如約收到了一份“厚禮”。, 據悉,石家莊已有67位农民申報初級職稱,認定24人;133人申報中級職稱。目前,報名人數還在增長,認定工作仍在推進。, “職稱這張‘名片’,激發了农民的自豪感與創造力,有利於吸引更多人返鄉就業創業,打造鄉土人才‘蓄水池’。”中國農業大學农民研究所名譽所長朱啟臻表示。, 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閔師認為:“職稱是對农民職業化的一種官方認證,是對农民專業技術水平的肯定與褒獎,有利於讓全社會重視农民、尊重农民的氛圍更濃厚。”, 近十年來,“培養新型職業农民”已多次在中央文件中出現。無論是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农民”,還是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鼓勵各地開展職業农民職稱評定試點”等,都從頂層設計上不斷完善政策體系,為舉措落地實施明確方向、提供依據。湖南、山東、浙江、湖北、甘肅……越來越多的省區市在新型職業农民職稱評定方面不斷探索,讓新農人們的創造力如泉水般汩汩流淌。,
怎麼評:為农民“量體裁衣”定標準, 2020年12月一天下午,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农民張建利冒着寒風趕往市裡,參加副高級職稱面試。“一進會場,十幾個評委齊刷刷地看過來。我腦子頓時一片空白,心怦怦直跳,臉上燒得火辣辣。”他尋思着,萬一答不上來,多丟人。, “沒想到,評委問的,都是咱平常乾的事。那當然是對答如流。”張建利底氣十足。, 如今50歲的他是個老黨員,經營着自己的家庭農場。幾年前,聽說秋葵很有市場,他壯起膽子開始摸索,漸漸“上了道”,還實現了規模化種植。在他看來,要想幹得好,兩個秘訣不可少。, “一是得多學習、長本事。10多年來,我一直參加縣、市、省里舉辦的農業培訓班,腦子里的‘存貨’、手底下的技術,越來越多啦。二是得肯鑽研、能創新。比如說,直接售賣秋葵,產品太單一。怎麼辦?我摸索着動腦動手,研發出秋葵酒、秋葵油、秋葵茶,不斷延伸產業鏈。”正是憑着十幾年一點一滴的積累,張建利贏得了評委青睞,副高職稱評定順利過關。, 2018年,山東省職業农民職稱評定試點工作在東營市啟動,如今已經歷四年探索。東營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中心科長高士友介紹,評選工作由人社部門牽頭,農業部門具體負責,經兩部門協商后敲定標準、出台方案,再經基層推薦、現場面試、專家評議等環節,最終確定結果。, 為农民評職稱,如何才能“量體裁衣”,符合客觀情況呢?, “一定要注重實際運用能力。高手在民間,很多專家解決不了的問題,农民卻可以解決。在職稱標準制定上要向這些方面傾斜,為進一步培養、發現‘土生土長’的專業人才發揮引導作用。”朱啟臻表示。, 高士友對此深有感受:“农民干什麼,咱們就評什麼。”他主張,重點考查參評人的專業技術水平、帶動群眾致富能力,以及參与農業技術學習等情況,確保評出來的人有專業性、代表性。, 一次評審會上,有道面試題的答案令高士友記憶猶新。評委問,怎麼初步判斷一頭牛是否健康?一位參評人說,如果有陌生人從健康牛身邊走過,它會特別警覺,眼珠轉動,很快躲開。但如果是病牛,就會顯得很呆,蔫頭耷腦的。“你看,多實在的說法。一聽就是老鄉在勞動生產中觀察出來的。”, 在翻閱東營市农民職稱評定的相關文件后,記者發現了兩個特別之處:開闢了一條“綠色通道”,設置了一個“禁入門檻”――有特殊專長、業績突出的申報人,不受資歷等條件限制,可直接申報高級職稱;申報人若有違法違規行為,一概不允許參評。, 曾參与過农民職稱調研活動的閔師,也有自己的思考:部分地方在評定時,對縣級以上科技成果賦予較高分值,這項標準學術性較強,普通參評者很難達到要求。此外,他還發現,有些农民經驗豐富、技術過硬,但一進考場就講不出、講不好。比如,當被問到應用一項嫁接技術能帶來多少收益時,有的老鄉明明把技術運用得很嫻熟,卻一時間算不好這筆賬。“所以,幹得好,也要說得清,這是通過評審的小技巧。”,
如何用:“田秀才”發揮大能量, “給农民評職稱,不能停留在‘一紙證明’的層面,還要搭建高質量平台,盤活人才資源,並給予他們一定的政策紅利。”朱啟臻認為。, 東營市人大代表韓志剛也有類似感受。他曾寫下一份建議:农民評上職稱,僅僅是一個起點,接下來應為他們創造條件,充分釋放鄉土專家的聰明才智。, 韓志剛自己正是一位擁有高級職稱的农民。前些年,他與青島農業大學專家一起鑽研冬棗種植技術,在當地開創了大棚種植冬棗的先例。帶着這項技術,他登上多個农民培訓大講堂,以“土專家”的身份為鄉親們解難題、傳技能。, 同樣忙碌於課堂上的,還有湖北宜昌农民王恩珍。擁有中級職稱的她站在了“农民田間學校”的講台上,為鄉親們講述自己帶領村民經營柑橘合作社的故事。那些一步一個腳印�出來的路子,一次次“試錯”后領悟到的經驗教訓,她都毫無保留地教給鄉親們。, 記者查詢發現,在河北石家莊、山東東營以及湖北、浙江、甘肅等省份的市縣中,皆有相關政策強調要完善農業人才使用機制,為其施展才華創造契機。具體方法大致有兩點,一是“納進來”,建立專門人才檔案,納入專家庫管理。二是“走出去”,鼓勵人才授課培訓,帶頭應用新技術、新模式,為有需求的農戶開展技術幫扶,引導周邊群眾增產增收。, “要想用好人才,激勵機制必不可少。”閔師表示,對獲取職稱的农民,除了給予一次性補助外,一些地區還在貸款擔保、技術服務、項目合作、產品推介、財政扶持等方面給予一定傾斜。, 比如,東營市為獲取初級、中級、高級職稱的农民分別發放一次性補助3000元、5000元、8000元;吉林省對獲評者給予連續五年的資金獎勵和各項補貼。此外,河北、湖北等地還優先推薦此類人才參与各類評選、評優活動,鼓勵他們中條件適宜者優先興辦農業技術經營型實體企業;在開展相關有償服務時,可享受國家稅收優惠政策。, “構建農業強國、推進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為农民評職稱,有利於促進農業技術的推廣與應用,為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與農業現代化打牢人才基礎。”受訪專家表示,只有讓更多有真本事的“田秀才”脫穎而出,才能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釋放出更大的活力與能量。,
Tags: 二號站手機掛機怎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