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是第9個國家扶貧日,也是第30個國際消除貧困日。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脫貧攻堅,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為世界減貧事業貢獻了中國力量。, 回顧我國的脫貧攻堅之路,數百萬扶貧幹部傾力奉獻、苦幹實幹,同貧困群眾想在一起、過在一起、干在一起,將最美的年華無私奉獻給了脫貧事業,湧現出許多感人肺腑的先進事迹。與此同時,一批政治堅定、表現突出、貢獻重大、精神感人的傑出典型更是讓人民群眾深深地感受到了功勛模範的榜樣力量。, 深秋時節,78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業大學教授李玉依然忙碌在一線,進行着他始終專註的一件事――菌物研究。40多年來,李玉不僅開創了全國第一個菌物科學與工程專業,培養出一批食用菌人才,還把以木耳為主的食用菌種植技術推廣到40多個貧困地區,引領我國食用菌產業實現從小木耳到大產業的歷史性轉變。, 為採集優良菌種,製作新的菌物標本,李玉和學生幾乎年年深入人跡罕至的地方考察。經過努力,他們發表新菌種130餘個,記錄中國黏菌430餘種,占世界已知菌種的43%,開創了中國人命名新菌種的先河。, 2012年,全國脫貧攻堅戰打響,李玉滿腔熱忱投身到扶貧事業中。通過對農業產業的精準把脈,他創造性地提出“南菇北移”“建設百公里食藥用菌長廊”等食用菌產業扶貧發展戰略,之後又將菌業扶貧經驗推廣應用到全國。2017年,他承擔起陝西省柞水縣科技扶貧任務,為柞水選育出5個宜栽品種,並實現大面積推廣,輻射帶動全縣9個鎮辦42個村發展木耳產業。, 在這場脫貧攻堅戰中,李玉走遍全國40多個貧困縣(市),累計舉辦科技講座80餘場,建立食用菌技術推廣基地31個,扶持食用菌龍頭企業22個,示範推廣30億菌袋。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李玉也在2021年獲得了“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 同樣獲得“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的,還有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蒙古族刺繡產業專項推進組組長白晶瑩。2016年,科右中旗推出一系列“菜單式”扶貧項目,其中,蒙古族刺繡是特色產業扶貧的重頭戲,白晶瑩成為當時唯一的刺繡培訓老師。, 回憶起第一次培訓課,白晶瑩記憶猶新。“一聽刺繡能致富,原本可容納100多人的教室,一下子來了300多人。婦女們有的坐在窗台上,有的蹲在地上,都嚷着要聽課。”白晶瑩說,從那時起,對蒙古族刺繡產生濃厚興趣的婦女們開始嘗試拿起繡花針,跟着她學習刺繡。, 多年來,白晶瑩走遍科右中旗的12個蘇木(鎮、鄉)、173個嘎查(村),集中設立了51個產業村,舉辦了130餘期蒙古族刺繡培訓班,培訓綉工1.6萬人次。在不斷摸索中,“企業+協會+基地+農牧戶”的產業運營模式逐步形成。, 2019年4月,科右中旗退出國家級貧困旗縣序列。如今,科右中旗精心打造蒙古族刺繡文化博物館,把1072種刺繡產品分為七大系列向遊客展覽展示,使蒙古族刺繡成為當地文化旅遊的一張特色名片。而白晶瑩也繼續奮戰在刺繡幫扶車間,帶領草原綉娘們用勤勞的雙手實現共同富裕的夢想。, 消除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不可或缺的,就是持之以恆的毅力和堅定執着的決心。對於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下庄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毛相林來說,他和村民的毅力和決心就是修建了一條看似不可能的“天路”。, “下庄像口井,井有萬丈深,來回走一趟,眼花頭又昏。”多年前,在重慶市巫山縣下庄村,流傳着這樣一句順口溜。該村位於一個巨大的天坑裡,以前村民們要走出天坑,唯有徒步攀爬一條“掛”在絕壁上的羊腸小道,從山腳到山上,差不多需要一整天時間。, 1997年開始,在毛相林的帶領下,下庄村的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在空中盪、在壁上扒,用鋼釺、鐵鎚鑿,用兩腳蹬,在懸崖絕壁上鑿出了8公里長的出山公路。, 路修通了,還要想着老百姓怎麼過好日子。毛相林回憶說,下庄村曾經也探索發展過很多產業,但大多都失敗了。“直到黨的十八大召開后,黨中央提出精準扶貧,縣裡派來技術專家說下庄適合種柑橘、西瓜、桃子、脆梨,我們就馬上開始種植,產業發展得十分紅火!”, 據悉,2015年,下庄村在巫山縣率先實現了整村脫貧,橙色(紐荷爾柑橘)、藍色(勞務輸出)、綠色(西瓜)“三色”經濟也成了下庄村脫貧致富的特色產業。, 2021年2月25日,毛相林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對於這份沉甸甸的榮譽,毛相林表示:“這份榮譽是屬於全國千千萬萬農村基層黨員幹部的。我要做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為老百姓謀福利、求發展。”,
Tags: 二號站可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