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開學了,“緊張”不再是學習生活中最突出的關鍵詞。北京市東城區小學五年級家長李�告訴記者,女兒的校園生活多姿多彩,在社團中跳活潑有力的舞蹈、繪製有趣的沙畫、體驗傳統民間技藝,還可以參与各種趣味小實驗。“就連小小一根木棍,孩子都能玩出花兒來,製作成微型的樂器、筆筒、鞦韆、書架、水車、小人等東西……”談到女兒,李�忍俊不禁。, 李�認為,中小學校園生活之所以如此豐富多彩,除了“雙減”的成果,還得益於女兒學校的“寶藏課程”。, 家長口中的“寶藏課程”,就是每所學校獨有的“校本課程”。,
從喚醒到綻放:校本課程的魅力在哪裡, 在北京市星河實驗學校國美分校,每個學生都要學會製作絨花――完成一朵金色茶花,每個學生都要學習木工――完成一件榫卯結構木工小作品。這是他們的校本課程。, “每個年級開設通識性絨花、木工課程的歷史文化、基本技能技法課,確保小學六年每位學生上足12節通識校本課程,是為了讓孩子們熟悉中華傳統文化、能傳播中華傳統文化。”北京市星河實驗學校國美分校教學主任茅宇說。, 茅宇介紹,“其中手藝好、有興趣的同學,還會通過全校招聘、基礎知識競賽、動手能力雙選會等形式,經過師生雙選進入精品校本課程班,精深學習絨花、木工的製作技法,成為一名非物質文化遺產小傳承人。這種方式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最終讓學生髮現自己、喚醒自己、成為自己,受到家長和學生的歡迎。”, 湖南省衡陽市鐵一中學的孩子都要學習種田。每周星期六,該校師生都要以班級為單位到當地一個研學旅行示範基地梨園小鎮去勞動,鋤地、除草、剪枝、捉魚、採摘……還把技能帶回學校,利用校園空地和圍廊開闢“添綠小圃”,種蔬菜和花卉。到了秋季,學校會舉辦一次美食節,將基地勞動收穫的蘿蔔、辣椒、包菜等和校園“小圃”收穫的番茄、紫薯集中起來,烹飪為美食,愉快地吃掉。從耕種到照料再到收穫、品嘗,勞動教育切實回歸了最初的含義,學生的體會與感悟之豐富深刻,並不是一句“學習農業技能,了解農耕文化”能夠概括的。, 類似的校本課程,全國各地,每一所學校都有,但是每一所都不同。,
從特色到素養:校本課程的定位是什麼,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各地各校校本課程從文藝、體育、勞動、思政、傳統文化、傳統技能到國際教育新時尚、主幹課程趣味補充,包羅萬象;上課形式也包括課堂、動手、遊學等等,可謂因地制宜、百花齊放。, “校本課程就相當於學校日常餐桌上的‘自家特色菜’,需要學校自己設定菜系品類、營養結構、特色形質、文化風格。至於設定成一道開胃小菜,還是像佛跳牆那樣的養生大菜,抑或民間小炒,主要是學校自主自立自洽,最終上桌的菜品優劣也看學校自己的技藝和實力。”教育文化學者,中關村學院學術委員會原負責人呂文清說。, 2001年課程改革方案確定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級分類,至今已實施20多年。今年剛剛公布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版)》,則把校本課程定位為國家課程的拓展和補充。, “豐富多彩的校本課程不僅完善了國家課程體系,更滿足了教育主體的個性化發展需求,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載體。不僅有利於形成學校的辦學特色與個性化,有利於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還為學生多樣化發展提供了更自由更廣闊的空間。它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學習經驗,關注每一個學生髮展的差異性,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與眾不同的主體,真正滿足每一個學生不同的生存與發展需要。”星河實驗學校國美分校教師羅金玉說。, 本學期開學,校園生活因“雙減”而發生的變化更多了,那麼,校本課程會有什麼變化?, “‘雙減’對應到學校的工作,其實是‘雙升’。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依託豐富的課程設計,滿足學生成長發展的需要。提升學校課後服務水平――參与課程的學習體驗,使學生學習更好地回歸校園。每名學生都有不同的花期,要讓他們在適合自己發展的校本課程中茁壯成長。”茅宇說,這意味着教學實踐對校本課程提出了新的要求。, 同時,新課標也對校本課程提出了新要求。呂文清說:“新課標新增多項內容,需要校本課程支撐。校本課程如何定位,再次成為業界討論的熱點。”, 比如勞動教育,總不能在黑板上完成,也不是每一所學校都有田地、苗圃等環境條件,可以說,因地制宜是這門課一個必然的屬性。,
從需求到“寶藏”:校本課程的潛力有多大, “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校本課程的價值、意義、作用或者特點的話,我覺得這個詞是喚醒。因為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我們希望用更多有意義的課程,喚醒他們無限的、不可思議的潛能,讓他們健康,快樂,內心富足並充滿陽光。”羅金玉說。, 校本課程能夠喚醒學生的無限潛能,那麼,基於“雙減”推進和新課標實施,校本課程應該如何進階?, 呂文清說:“發力點在於整合化、校本化及個性化實現程度。如勞動教育課程,要探索怎樣結合學科,讓孩子們在真實的環境中,圍繞具有挑戰性的真實問題、親身經歷來進行,這樣既能涵括勞動育人的各個要素,又能融合學科本質層面的深度學習,還能產生跨學科的實踐創新成果。”, “我們前不久按照新課標做過《鋸木頭研究年輪》跨學科項目教學實驗,在中科院植物園,1-3年級學生參加。先提出研究年輪的幾個引導性問題,然後兩人一組合作鋸木頭,計時比賽,每人都鋸下一小段木頭,然後觀察研究,查找資料,討論說服,提出結論,接受質詢,效果超出預期。”呂文清介紹,這正體現了校本課程的幾大要素――利用現場環境資源(校本化),帶着需探究的問題進行跨學科勞動實踐(丰容化、整合化),引導孩子調取原有知識技能解決問題(個性化),建構新概念和新知識(高質量)。, 山東省濰坊市濰城區永安路小學為學生設計的一個“配方作業”與木頭年輪研究有異曲同工之妙:《測量校園裡大樹的高度》。光看題目,就知道需要綜合應用多種數學知識。其實,學生完成這個作業不光要靠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綜合能力。它的設計目的是:引導學生逐步形成數學思維,合作解決實際問題。, “‘雙減’背景下,對校本課程的認知要有進階,校本課程建構要升維。”呂文清說,一方面,學校組織課後服務,做作業之外的時間,需要校本課程支撐,這個定量化的教學時空,要求對校本課程有結構、系統的考量。另一方面,“雙減”的核心要義是減負增效,必然要求課後服務發揮更多整合、融通、深化和個性化的作用。這兩方面,決定了校本課程要有系統思維,要有體系架構。, 目前,各地各校校本課程建設總體上豐富多彩、富有實效,但也存在一些表層的、零散的、口號式的活動或課程。, “校本課程的開發,要向著深和真取向發力。”呂文清說,“深,指的是支持深度學習、引導學習深層知識、採用深究的方法。真,是強調盡可能給學生提供具有真實情境、真實問題、真實經驗的活動項目。要讓校本課程發揮國家課程與社會、生活的連接作用,給孩子們提供真實探究的機會,就要按照科學學習理論去建構,讓校本課程儘快從淺層的體驗、觀摩、參与活動,進階到真實的項目學習。”,
Tags: 二號站24小時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