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貴陽12月24日電 題:烏克蘭女教師:用攝影作品在海外講述貴州故事, 作者 袁超, “我真的太想再次回到中國,回到貴州。”離開中國貴州近兩年的時間,利沃夫國立藝術學院教師奧琳娜北京時間12月24日在雲端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說道,目前,雖然不能來中國,但是,她仍在用她的方式向烏克蘭學生、同事、朋友講述中國貴州少數民族文化的故事。, 48歲的奧琳娜,是烏克蘭人。14歲時,她從書本上知道了中國,從那時起,她就對中國產生了好奇,於是定下目標:學習中文,去中國看看。2013年,奧琳娜獲准來中國支教,在對中國眾多城市的選擇中,她選擇來到貴州。“不要西裝革履,不要高樓大廈,想來看不一樣的中國,了解它更深厚的文化。”奧琳娜說。, 奧琳娜來中國支教的第一站是貴州鎮遠縣。初來乍到的她沒有因陌生的環境而不習慣,而是迅速找到並加入了當地的攝影協會,在支教之餘,同攝影協會的攝影師們一起在鎮遠縣以及周邊縣城的少數民族村寨進行拍攝採風。, 她經常會把自己所拍攝的民族風情照片放到烏克蘭的社交賬號上,讓網友們欣賞精美的少數民族刺繡、銀飾以及節慶活動照片,了解民族風情及民族文化。, “貴州村寨的魅力在於它的古樸與神秘。”2014年,奧琳娜參加了她來到中國鎮遠的第一個少數民族節日――侗族三月三。儘管聽不懂侗族語言,奧琳娜從他們所穿的服飾來感知這個民族。“苗族、侗族的服飾就像在看書一樣,從針線紋路、刺繡的圖案上發現該民族的歷史與崇尚的圖騰。”, 在走訪貴州少數民族村寨后,奧琳娜欣喜地發現,貴州苗族、侗族的服飾以及節日、文化與烏克蘭少數民族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烏克蘭的少數民族也會有特定的節日,這個節日只屬於他們本民族。”, 也正是這樣的發現讓奧琳娜有了研究兩地民族文化異同的想法。2015年,奧琳娜到貴州少數民族村寨拜師學習銀飾的鍛造技藝,溶化、定型、捶打、拉絲……奧琳娜坦言,學習銀飾非常難,銀飾的製作不光是講究手藝,更要了解所刻圖案背後的意義,它代表着什麼?, 2020年,奧琳娜回到了烏克蘭,繼續在利沃夫國立藝術學院教學,她把自己製作與收集到的銀飾作品帶去學校供學生欣賞,向學生講述銀飾的製作過程及其含義。同時,她將貴州苗族銀飾作為她攻讀博士所研究的課題。, “從照片上可以看到,貴州苗族的頭飾以及佩戴的銀飾是不一樣的,因年齡的不同在佩戴上是有差異的……”在介紹貴州時,奧琳娜總會把自己所拍攝的照片拿出來,仔細講解每一個細節,讓烏克蘭的同事、朋友了解。“要是沒有新冠肺炎疫情,同事和朋友早就去貴州親身體驗了。”, 目前,奧琳娜正在积極與貴州少數民族研究者建立起聯繫,她希望各國的民族學研究者能夠參与針對保護與傳承民族文化展開學術討論。, 在貴州7年的時間里,奧琳娜沒有錯過一場少數民族的節日活動。採訪中,奧琳娜多次說道想再來貴州,她說:“這種迫切的心裏就好像貴州苗寨里的米酒,雖然我酒量不好,但是,酒里的那份熱情與甘甜依然讓人回味無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