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短租平台訂房是不少遊客的選擇,但存在位置、房間條件等信息嚴重不符現象以及設施陳舊、無證經營等安全隱患。
徐 駿作 新華社發
在共享經濟“風起雲涌”的背景下,立足於盤活閑置房源的短租行業正成為新風口。隨着資本布局漸成規模,出行找短租、找民宿成為越來越多消費者外出旅行的新選擇。不過,在短租市場成長迅速的同時,信息不符、安全隱患等問題頻繁爆發,給短租平台的規範發展帶來挑戰,也對公共服務和市場管理提出迫切要求。進入增量與提質並舉的“下半場”,在線短租要靠“標準”取勝。
技術與消費助推
研究機構數據显示,2018年在線短租市場交易額預計將達到169.6億元人民幣。從2016年的87.8億元到2017年的超過百億元人民幣,短租市場的年增長率一直維持在30%以上。在資本的助力下,包括途家、小豬短租、木鳥短租在內的諸多在線短租平台在一年內完成了新一輪融資。途家、小豬短租等行業領先者的估值已超過10億美元。
在線短租風靡的重要原因,在於這種共享經濟模式能夠有效盤活閑置的住房資源。有數據显示,目前國內可統計閑置房源超6500萬套,再利用不足5‰。業內人士指出,大量的閑置房源表明,短租民宿可能是與酒店業同樣量級的產業。不過從目前來看,短租市場的規模還不及酒店業的一半。
技術的發展與消費的升級,共同驅動了在線短租平台的興起。移動支付的普及、信用體系的建設、大數據的發展以及住宿安全設備的完善,為人們享受到安全、便捷的住宿服務提供了基礎。與此同時,消費者的需求也加速了短租模式走紅。
最新的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中國在線旅行預訂用戶規模達到3.93億人,較2017年末增長了1707萬人,其中預訂旅遊度假產品的用戶規模增長最快。在線短租平台的數據也印證了這一趨勢,途家網日前公布的數據显示,今年上半年其全球房源突破120萬套,其中中國國內房源超過80萬套;中國境內預訂同比增長5.98倍,境外預訂增長10倍。小豬短租的年中數據報告則指出,共享住宿從小眾走向大眾,三四線城市及鄉村的訂單增幅最大。與此同時,選擇共享住宿的場景也呈現出更加多元的趨勢。
行業通病難治
經歷了跑馬圈地般的“籠絡”房源期,短租平台自身也開始進入精細化運營期。在此過程中,由於缺乏具體的法律法規管束,暴露出不少問題。看上去很美的短租,實際上也暗藏隱患。
例如,有在線短租房打着民宿、青旅的招牌,卻是由民房私自改造而成,屬於無照經營;有短租房設施老舊,長期無人整修,卻堂而皇之地出現在在線平台上;有短租房從線上的照片看相當“豪華”,等消費者前往住宿時,實際環境卻大打折扣;還有不少在線短租平台不登記核實身份信息,一旦出現問題,很難得到解決。
有媒體調查發現,一些短租平台對於出租者的欺騙行為不能有效管理,出了任何問題都無法追究。一旦房客發生意外事件,平台只能通過降低商家評分、解除合作關係等方式作出懲罰。
業內人指出,近年來雖然有不少企業入局短租市場,但行業的通病一直存在且沒有得到解決。房屋的安全隱患、住后清潔、房源分散難管理等問題,導致短租行業不但面臨很高的法律風險,還要承擔較高的投資風險。
如何劃分和界定短租房,是租房還是旅館?相關部門應如何管理?短租房的標準化和安全性如何實現?用戶遇到問題如何解決?這些都是影響短租行業發展的重要問題。
加強市場管理
對於在線短租這一新業態,很多業內人士呼籲,在支持其發展的同時,也要以法律和管理幫助其健康生長。
對於在線短租的法律法規,日本的經驗或許有參考價值。今年6月,日本推出“民宿新法”,規定有意經營民宿者需向地方政府提交附帶個人和房產信息等資料的申請,獲得受理後方可合法對外提供住宿服務,未履行手續的民宿屬於“黑民宿”。在此嚴格管控下,有逾上千家違法民宿被下架,不少相關企業也開始尋求轉型之路。
目前,中國部分城市也出台了加強短租市場管理的相關政策,分類設定建築設施、消防安全、經營管理的標準,相關部門發放經營許可或准予申報登記。
與此同時,在標準化運營、提高安全性等方面,不少短租平台也開始重視和發力。例如,螞蟻短租推出了連鎖品牌“有家民宿”,提供統一標準的房源,執行統一的安全和衛生標準;途家則推出“一站式管理系統”,試圖利用智能技術手段來解決管理問題。
有專家指出,互聯網平台可以通過財產、人身安全保障方案及身份識別等手段,建立完善的房東、租客個人信用檔案登記制度和規範的個人信用評估機制,交易雙方可以根據累計評價和信用評級來進行雙向選擇。
Tags: 二號站平台幾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