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度重視中醫藥事業發展,從全局出發,把發展中醫藥事業作為建設“健康中國”的重要內容。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明確指出要支持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發展。
縱使近年來一系列政策促使我國中醫藥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不可忽視的是,目前中醫藥發展還存在很多困境。近日,新華網專訪了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所長孫曉波教授,他提出,中醫藥作為我國的民族瑰寶,首先應學會挖掘和利用;其次,發展好中醫藥事業,還要從源頭抓起,重視中藥材的質量和相關政策,為其發展提供安全有效的保障。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所長孫曉波接受新華網專訪
發揮中醫藥在慢病防治中的作用
隨着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和不良生活方式的影響,越來越多的慢性病正侵蝕着人類健康。以糖尿病為例,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最新發布的報告显示,中國約存在1.144億的糖尿病患者,基數較大。孫曉波說,近年來,國際一些主流醫學科學雜誌都談到了糖尿病的發病率問題,尤其是中國近幾年糖尿病的發生率持續不斷上升,引起了國際上的廣泛關注。
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年)》,在治療方面,提出建立由國家、區域和基層中醫專科專病診療中心構成的中醫專科專病防治體系,發揮中醫藥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優勢和作用。孫曉波表示,在糖尿病等慢病的治療上,傳統醫學和中醫藥發揮着重要作用。
2018年,孫曉波及其研究團隊開展了對苗藥糖寧通絡膠囊治療新診斷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臨床試驗項目,該葯由貴州百靈集團研發。通過設計與二甲雙胍和胰島素陽性葯對照實驗發現,該葯隨着給葯時間延長,能夠改善糖尿病發病後因炎症或氧化應激反應引起的血管損傷,改善微血管內的血流變化和血液黏度,對糖尿病併發症起到一定效果。
此外,孫曉波表示,中西醫結合將會是解決慢病防控問題的方式之一。“中醫院醫生在利用中藥的同時不應排斥二甲雙胍、胰島素等西藥,綜合醫院在一些西藥基礎性治療的基礎上,也可以選擇中成藥針對性地治療糖尿病合併症。”
優化審批服務 助推中醫藥產業發展
企業審批流程繁瑣,辦事等待時間長,群眾往返跑腿……新葯審批慢一直是醫藥界人士關注的熱點話題,孫曉波指出,目前中醫藥在面臨審批時還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國家在新葯審批過程中,由於政策法規和審評的尺度有所調整,對整個新葯的審批尤其是中藥板塊產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影響。
第二,目前,一些中藥新葯在研發臨床前的成藥性評價不夠,“中醫大部分是以個體辨證施治為主體,個案較多,大規模的循證醫學研究證據略顯不足。”
第三,中醫藥在不良反應研究方面,基礎研究或臨床研究不夠深入,這也是整個行業所面臨的需要解決的問題。
據了解,為加快和完善中醫藥審批工作,2016年至今,我國相繼印發了《中醫藥發展規劃綱要(2016-2030)》、《中國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簡稱《中醫藥法》)、《中醫藥發展“十三五”規劃》、《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等重要文件。其中,《中醫藥法》在中醫診所、中醫醫師准入等多個方面對原有管理制度進行了改革創新,簡化了審批流程,放寬了中醫藥的准入條件。“中醫藥行業迎來了發展紅利期,也將得到不斷細化和發展。”
孫曉波說,“任何一個藥品都有自身的特色,對於中醫藥而言,在臨床觀察時,臨床方案的設計一定要體現出產品的優勢和特色。此外,社會也應該對中醫藥有一定的支持和包容,中醫藥有幾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澱,有很多豐富的臨床依據,值得我們大力弘揚和繼承。”
糾正誤讀、誤導 客觀看待中藥不良反應
一直以來,中藥都具有綠色、毒副作用小等特點,很多人也都對中醫藥的“安全性”深信不疑。翻開中藥說明書,絕大多數都會在“禁忌”和“不良反應”一欄標註“尚不明確”或“副作用不詳”。孫曉波指出,目前公眾對中藥的安全性有一種誤解和誤讀,認為中藥安全無毒,“中藥自誕生以來,就明確將其毒性和療效進行了區分,中藥並不是沒有毒性,只是有輕重之分。”
他進一步解釋,很多標註“副作用不詳”的藥品,主要來源於流傳下來的經典藥方,這些藥品在上市時沒有做過相關的深入研究,導致臨床證據不足。但在1985年新葯註冊完全由國家統一受理后,政府便要求中藥進行一些相關的臨床基礎研究,逐漸完善中藥的成效性評價。其次,企業也有責任開展上市后再評價,在有效性方面得到更多的證據。
“另外,中醫藥在安全性方面是不是有風險?風險多大?是不是可控?我們應該通過一些研究得到數據后,告知管理者、醫生和消費者,讓其在臨床用藥時,更加合理和客觀,這是必須補的一課。”孫曉波表示,提高中醫藥的安全性,不僅需要客觀的臨床數據,還需要從藥品的質量提升、政策的制定等方面一同努力,通過建立整个中醫藥行業的“自律”,推動中醫藥事業走向創新繁榮發展。(肖寒)
Tags: 二號站可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