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基礎研究與製造業的良性互動”“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引導更多優秀人才向製造業聚集”……正在北京舉行的全國政協十三屆常委會第七次會議上,如何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是委員們熱議的焦點話題。
國際經驗表明,製造業要邁向中高端,核心技術的創新突破是關鍵。“而核心技術積累不足、基礎研究支撐不夠,正是我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亟待破解的癥結。”全國政協常委張傑指出,一些技術領域出現的”卡脖子“問題,其表象在行業,關鍵在技術,根子在基礎研究。
同樣,全國政協常委楊衛在做大會發言時也表示,基礎研究是我國贏得“卡脖子”博弈的關鍵,是通往製造強國的直通車。
鼓勵企業加強基礎研究投入
基礎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多位委員在分組討論會上發言時呼籲,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全國政協常委張震宇列舉的一組數據显示,2000年至2015年間,中國基礎研究經費在全社會研發經費中的平均佔比為5%,同期,美國將17.8%的研發經費投入到基礎研究中。由此可見,我國基礎研究經費佔比和發達國家相比差距明顯。
更大的差距則體現在企業對基礎研究的投入程度上。過去十年的統計數據显示,我國企業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僅占企業研發投入的0.1%,佔全國基礎研究總投入的1.5%,而美國、日本企業的基礎研究經費約佔該國基礎研究總經費的20%。
在張傑看來,投入大、周期長、不確定性大、短期內難見效益,是企業不願意投入基礎研究的主要原因。而企業基礎研究投入不夠,相關能力和水平不高,導致製造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動力不足、進展緩慢、效果欠佳,制約了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的步伐。
“對此,需要從制度層面採取切實有效的激勵措施,採取政府主導、各企業聯合參与,或者企業主導、政府配套等多種形式,鼓勵企業加強基礎研究的投入,降低企業進行基礎研究的成本風險,解除企業開展基礎研究的憂慮。”張傑建議。
如何讓基礎研究隊伍和產業界形成良好互動,是全國政協常委劉忠范關切的話題。他認為,通過“研發代工”,即專業研究機構針對企業需求開展定製化的研發工作,可以推進科技與產業的深度融合,有助於破解一些“卡脖子”的技術難題。
“通過長期穩定的捆綁式合作,‘研發代工’這種協同創新模式拉近了技術和市場的距離,有助於合作雙方共同打造品牌產品,提高產品市場竟爭力,實現共贏。”劉忠范說道。
要進一步凸顯企業主體作用
事實上,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企業在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中理應起到主力軍的作用。然而,在全國政協常委斯澤夫看來,在裝備製造行業領域,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還不夠突出。
“對創新活動有自主的決策權、具有創新活動所要求的能力、需要承擔創新活動的責任與風險,是企業作為創新主體需要具備的三個特徵。對裝備製造企業來說,這三個特徵目前還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 斯澤夫指出。
對此,斯澤夫建議,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研究—設計—工藝—製造等產學研一體的創新體系,讓科研機構集中精力搞研究,把科研成果產業化責任即產品設計權交給企業;要給予製造企業更多的科技創新的機會和平台,鼓勵製造企業承擔國家重大的技術創新項目和課題研究。
製造業要實現跨越發展,人才是關鍵。在全國政協常委陳再方看來,尤其是對於公有制企業而言,在當前市場經濟環境下,如何留住核心技術人才、維持創新力量,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要高度重視人才隊伍的穩定與發展,需要有政策上的支持,尤其是對核心關鍵人才,要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成為攻堅克難的排頭兵。”陳再方建議。
Tags: 二號站可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