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急救藥硝酸甘油從9.5元漲到60元還買不到,夏季防暑必備的太極藿香正氣液從15元漲到28元……近來關於葯價暴漲新聞不斷,許多急救藥、常用藥出現不同程度的漲價,讓不少人直呼“病不起”。
葯價究竟漲了多少?緣何漲價?如何有效控製藥價過快上漲?22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就此回應社會關切。
三成常用藥價格上漲
從國家醫保局的監測數據來看,2015年以來,70%的常用藥價格降低或持平,抗癌葯等高價藥品價格平均降幅達到18%。30%左右常用藥的價格有所上漲,個別品種漲幅較大。
相比最近藥品全線提價的新聞,上述葯價整體形勢穩定的數據看似“失真”。
國家醫保局副局長陳金甫對此解釋說,這是由於總體葯價穩中有降的同時,個別短缺的急救藥價格上漲。
通過調查3200多種常用藥品,國家醫保局發現大約只有200多種漲幅較大,集中在部分短缺葯、急救藥和少數非處方葯等。
根據我國的用藥特點,陳金甫介紹,用藥需求主要在臨床和醫院,這部分葯價穩中有降。但由於醫院買葯時多醫保報銷,個人支付較少,因此人們對這些葯價的穩中有降感受不深。而漲幅較大的200多種葯,多數是在藥店銷售的葯和非處方葯。由於這部分葯需要患者自己花錢在藥店買,所以對漲價的感受比較深。
針對常用藥價格上漲這一問題,記者注意到,國家醫保局正會同有關部門採取系列措施,包括:健全藥品價格供應監測預警機制;對重點品種進行價格成本專項調查;推進國家組織藥品集中帶量採購和使用試點,開展抗癌葯談判;擴大醫保目錄,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等。
“以缺逼漲”
那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葯價上漲過快?
陳金甫認為,藥品漲價的首要原因,在於市場調節的機制還不充分。漲價藥品多數具有市場容量小、競爭不充分的特點,往往臨床必需,缺少替代,容易出現“以缺逼漲”的態勢。
從2015年國家放開藥品定價以來,除涉及公共安全的麻醉用藥、精神藥品等價格仍由政府定價,其他由市場自發形成。不過,中國藥品市場的發展有一個逐步成熟的過程,市場機制也需要不斷完善。
陳金甫透露,在過去的藥品市場中,企業多、小散亂差,惡性競爭較為激烈;流通環節也多,利益錯綜複雜、層層加價,存在着不少進入壁壘。而這傳導到價格上,就有一些怪象,如低價葯企業生產供應积極性不高、大家買不到;而高價葯賣得卻很好。
就具體藥品而言,一些藥品或者是上游原料葯生產環節高度集中,原料葯分銷的渠道容易被控制,出現垄斷。一些小品種藥品的生產具有特殊性,如必須符合有效性和安全性,有特殊的技術門檻和生產流程工藝的需要,短期內其他企業難以進入,或難以通過擴大生產及時增加供給。這種短缺必然會傳導到價格上。
“加之客觀存在的如人工成本投入增加、產品質量水平提高、環保投入增加等,也產生了合理成本的增支,對於歷史價格低的藥品影響較大。”陳金甫表示。
用市場機制來解決市場問題
一些藥品漲價過快甚至斷供,已經對日常用藥產生了影響,應該如何治理呢?
對於已經出現的漲價,如撲爾敏過度漲價、硝酸甘油短缺等,國家醫保局約談敦促企業主動糾正。對於拒不糾正的,將採取公開曝光、中止掛網、失信懲戒等措施,“用市場機制來解決市場的問題”。同時,對原料葯垄斷等不正當競爭,有關部門已經採取措施立案調查。
針對藥品流通費用多導致的葯價高,陳金甫認為這不單單是企業的問題,涉及整個流通和醫院使用利益機制,包括藥品的准入、醫保的准入等。圍繞這些問題,國家醫保局將通過藥品招標採購、建立全流程的藥品價格和招採信用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完善配套推進醫保支付改革等三方面舉措推進解決。此外,還將建立健全長效監管機制,綜合運用監測預警、成本調查、函詢約談等措施,引導企業合理定價,自覺規範企業的行為。
而對於短缺葯的供應,衛健委副主任曾益新表示,將完善藥品短缺監測預警和應對機制,實施藥品停產報告制度,並完善藥品採購政策,對替代性差、市場供應不穩定的短缺藥品,採取集中採購等方式保供,確保市場供應充足。(記者 李丹青)
Tags: 二號站可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