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發生以來,不少企業開始跨界經營。據了解,目前,國內已有3000多家企業宣布“跨界”,“口罩、防護服、消毒液、測溫儀、醫療器械”等業務成為跨界熱點。此外,受到衝擊的餐飲等行業也在积極求變,採用“外賣”、半成品等方式展開自救。然而,隨着疫情形勢的變化、復工復產工作的推進,各行各業逐漸恢復正常。跨界企業邁出的步子是收回來,還是繼續往前走?跨界成本幾何?效果如何?
加油站賣菜、車企生產口罩、化妝品公司生產消毒液、影院賣防疫物資等等,類似企業跨界經營的現象,在疫情期間比比皆是,幾乎成為普遍現象。由於疫情令社會經濟按下“暫停鍵”,各行各業均陷入停滯狀態,部分企業看到防疫物資緊缺,為了抗疫所需,開始主動增加相關業務;還有一些企業則是基於自保,被迫採取跨界經營的策略,以挖掘現有資源潛力,拓寬經營範圍,增加收入來源,保障員工有事做,避免大規模裁員。
企業跨界經營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都是基於生存和發展所需,在疫情這種特殊時期,活下去是首要目標。至於如何更好地生存,則取決於企業的整體實力以及經營策略。實力強大的企業,可以大膽嘗試跨界,開拓新市場,或者為了履行社會責任,积極投入戰“疫”物資供應。這種跨界選擇,往往需要付出巨大代價,嘗試成本高,費用支出大,回報並不理想,但收穫了社會榮譽和口碑,為將來打下基礎。
在正常秩序的市場環境下,企業也經常會有跨界經營的策略,但都是為了擴張邊界、提高收入和盈利,也就更有計劃和目標。跨界經營的市場風險很大,企業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與之前的業務關聯較弱,往往發揮不出原有優勢,難以形成1+1>2的效果,如果經營不善,反而會造成巨額虧損,只能敗走麥城了。而在疫情期間,企業跨界經營大都是應急所需,本就缺乏長遠戰略規劃,更遑論長期盈利了。
在疫情逐漸被控制住,各行各業開始快速復工復產之際,企業也需要儘快對跨界經營項目重新審視,評估是否還有必要繼續經營下去。畢竟現在許多行業都是產能過剩,經營者眾多,跑道過於擁擠,很難容下新的競爭者。而且,企業跨界經營大都只是應急需要,與其他對手相比,未必有足夠的競爭力,長期比拼下去的話,可能就會陷入虧損泥潭之中。比如目前幾千家企業跨界做口罩,迅速推高產能,緩解了口罩供應壓力,但疫情過後,必然會造成產能過剩,價格大幅下跌,跨界者就會失去競爭力,還是早日做好調整的準備為妙。
非常時期的跨界經營,本身就不是常態化現象,就不能跟平日一樣核算,需採取應急機制下的核算體系,方可權衡整體利弊。究竟是賺錢還是賺了名聲,企業都要有一個清晰明了的結論,避免成為一個糊塗賬。而且,如果明確疫後退出的打算,就應制定好跨界項目退出計劃和時間表,按照疫情的發展形勢,一步步落實,從而達到有的放矢,防範拖延過久而貽誤時機。
Tags: 二號站是否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