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一些養老服務機構,老年人可以通過與智能音箱對話便捷獲取助餐等養老服務;在長沙的一些道路,市民可以用手機預約體驗無人駕駛出租車;在上海、深圳的一些醫院,醫生已經開始利用人工智能醫學影像分析等技術進行輔助診斷;在吉林,養豬場正利用智能系統進行精細飼養和管理……
隨着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加速,人工智能如今已經不僅是流行概念,相關技術正加速在多個產業落地並走進尋常百姓生活,“智能經濟”正在中國加速起步。今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研究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穩定經濟社會運行重點工作,強調“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在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加快推進下,以智能經濟為代表的未來產業正在深刻影響和改變我們的生活,未來產業蓬勃興起,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已嶄露頭角。
“新領”職業創造新機遇
2018年9月,第十二屆夏季達沃斯論壇發布了《2018未來就業》報告。報告提到自動化技術和智能科技的發展未來將取代7500萬份工作。但該報告也同時指出,隨着公司重新規劃機器與人類的分工,另有1.33億份新工作將應運而生,也就是說到2022年凈增的新工作崗位多達5800萬份。
IBM公司執行董事長羅梅蒂給這些由自動化和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本身帶來的新職業起了一個名字——“新領”,和人們耳熟能詳的“藍領”“白領”相對應。
“‘新領’職業是和人工智能最直接相關的一類工作,就像電氣革命創造了電力工人、鐵路工人、汽車司機等新職業,信息革命也衍生出了程序員、網商等新職業一樣。”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系副教授唐涯在自己的《香帥中國財富報告25講》中分析稱,“2020年到2022年,中國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過500萬人。2019年還出現一些公司以百萬年薪招聘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相關專業方向博士生的現象,這些都能反映出人工智能等‘新領’職業的熱度。”
無獨有偶,日前教育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聯合印發了《關於“雙一流”建設高校促進學科融合加快人工智能領域研究生培養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擴大研究生培養規模,並將人工智能納入“國家關鍵領域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招生計劃”支持範圍。
3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聯合向社會發布了智能製造工程技術人員、工業互聯網工程技術人員、虛擬現實工程技術人員、連鎖經營管理師、供應鏈管理師、網約配送員、人工智能訓練師、電氣电子產品環保檢測員、全媒體運營師、健康照護師、呼吸治療師、出生缺陷防控諮詢師、康復輔助技術諮詢師、無人機裝調檢修工、鐵路綜合維修工和裝配式建築施工員等16個新職業。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批公布的新職業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組織職業分類專家,嚴格按照標準和程序從大量新職業徵集建議中評估論證,並通過網絡媒體等向社會公示,廣泛徵求相關部門及社會各界意見后確定,主要集中在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兩個領域。
這位負責人說,在製造業領域,由於技術革新,智能製造、工業互聯網取得了長足發展,智能製造工程技術人員、工業互聯網工程技術人員等新職業隨之出現,相關從業人員增長較快。伴隨高鐵、無人機行業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鐵路綜合維修工、無人機裝調檢修工和電氣电子產品環保檢測員等新職業應運而生。此外,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孕育出新職業,健康照護服務的大量需求也派生出了新職業。
智能經濟成發展新引擎
戰疫期間,從智能體溫檢測,到“雲課堂”、居家辦公、遠程醫療,這些新技術的應用,給我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許多新變化。新技術的湧現反映了以5G網絡、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的巨大發展潛能。
研究機構賽迪顧問在其發布的《中國智能經濟發展趨勢與展望2019》分析中稱,智能經濟以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技術、區塊鏈等為技術核心,已經在智能硬件、可穿戴設備、智能製造、智慧物流、無人駕駛、智慧城市等場景展開應用。
2019年5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林念修在天津舉辦的第三屆世界智能大會上表示:“人工智能正在逼近突破應用與廣泛滲透的拐點。”
無論是科技公司,還是產業巨頭,都在加緊圍繞智能經濟生態進行布局。截至2019年6月,中國的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已超過1200家,“智能+”新模式、新產品、新業態不斷湧現。
與此同時,中國地方政府也在加快人工智能的產業建設。目前,武漢、長沙等多個城市已經建立了智能網聯汽車測試示範區。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已經落戶上海、深圳、濟南和青島。科技部此前發文,計劃到2023年,布局建設20個左右的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
百度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認為,現在,全球正迎來新一輪的創新紅利期,以人工智能為核心驅動的智能經濟,將成為經濟發展新引擎之一。在新的紅利期,人工智能將從人機交互、基礎設施、行業應用三個層面對社會、經濟和生活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這些都將重塑人類的經濟結構和生產關係,迎來更具創造力、生命力的時代。
據了解,2019年,中國在相關技術領域的研發投入達2.2萬億元,超過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平均水平,位居全球第二;截至去年10月,中國人工智能專利申請量累計已達44萬餘件,全球排名第一。同時,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技術發展,积極創造良好的創新激勵空間,數據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也被寫進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進一步引導市場主體向更先進的生產力聚集。
“除此之外,中國擁有全球最大規模的製造業和應用市場、最多的研發人員,這些都將為人工智能發展創造更多更好的應用場景,加速中國製造升級,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推動中國人民率先享受智能經濟和智慧社會的福利。”李彥宏說。
5G將重構数字經濟生態
近期,工信部正在加速推動5G商用步伐,制定和優化5G網絡建設計劃,加快5G基站建設力度。
3月6日,工信部召開加快5G發展專題會,研究部署加快5G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同時,工業和信息化部網站發布《關於推動5G加快發展的通知》,提出加快5G網絡建設進度,加速5G應用模組研發,支撐工業生產、可穿戴設備等泛終端規模應用。
工信部副部長陳肇雄認為,5G是支撐經濟社會数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的關鍵新型基礎設施。它不僅在助力疫情防控、復工復產等方面作用突出,同時在穩投資、促消費、助升級、培植經濟發展新動能等方面潛力巨大。
華為榮耀總裁趙明表示,從4G到5G,是量變到質變,絕對不僅是速度提升,信息還可以真正高效流動起來。面對5G風口,國內科技企業將迎來百萬億級的大市場。
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2017年發布的《5G經濟社會影響白皮書》預計,到2020年電信運營商在5G網絡設備上的投資會超過2200億元,各行業在5G設備方面的支出將超過540億元。到2030年,5G將直接帶動總產出6.3萬億元、經濟增加值2.9萬億元、就業機會800萬個。
GSMA(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於3月17日發布的一系列行業報告則显示,得益於中國運營商對5G的大規模投資,企業用戶和消費者對5G的熱情日益增長,中國在全球5G建設上處於領先地位。
中國信息經濟學會副理事長、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呂廷傑表示,今天最大的趨勢就是技術趨勢,而技術趨勢中現在最典型的就是我們正在經歷的5G風口。“5G將重構数字經濟生態,甚至改變10年後的社會發展。”呂廷傑說。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國5G發展取得明顯成效,現已具備良好發展基礎。”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王志勤認為,5G時代的到來,將讓人們不僅享受到更高速、更低流量資費的網絡,在智能終端、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等方面創新出多樣的消費產品,還將極大豐富消費場景,在电子商務、政務服務、網絡教育、網絡娛樂等方面創造出大量新消費。
“5G網絡建設不僅涉及大量的工程、基站、供電等基建投資,還將激發各行業轉型升級,引導工廠改造、建設運營、系統升級、技術培訓等諸多投資。預計到2025年,5G網絡建設投資累計將達到1.2萬億元,累計帶動相關投資超過3.5萬億元。”王志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