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号站注册开户指定官网

案例精选,我们每天都在努力做得更好...

二號站註冊測速網址_“新基建”開啟巨大發展空間 傳統基建仍是“穩投資”主力

09-25-20

經濟下行期疊加疫情影響,內外需受到雙重擠壓,各地在為老基建“補短板”時,不斷髮力以5G網絡、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有分析認為,3月以來在復工復產以及穩增長政策推進下,基建投資跌幅收窄。在二季度專項債大規模發行的情況下,基建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將明顯增強,“新基建”有望在特別國債及其他政策支撐下推動產業轉型,對沖海外疫情對我國產業鏈的衝擊。

《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在廣東、江蘇、山東、安徽等多地調研了解到,擴大“新基建”投資仍需破解社會資本參与不足、基建和產業脫節等問題。受訪人士建議,放寬市場准入引入多元投資主體,從培育相關配套產業鏈等方面着手,有效放大“新基建”對宏觀經濟增長的“乘數效應”。

“新基建”開啟巨大發展空間

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新基建”正成為投資重點,涉及5G、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領域。在優化基建投資結構的同時,“新基建”與傳統基建一起發力,在補短板、促創新上協調推進,形成合力。

目前,全國多個省份公布了重大項目投資計劃,資金額度高達數十萬億元。浙江提出實施数字產業“百千萬”計劃,力爭数字經濟核心產業營業收入超2萬億元;山東提出年內新開通5G基站4萬個、支持建設50個省級数字經濟園區,加快建設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北方中心等“新基建”項目;安徽合肥將以5G作為產業支撐,加大5G在工業互聯網、車聯網、企業上雲、人工智能、遠程醫療的應用,擴大和延伸上下游產業鏈。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擴大“新基建”投資正當其時。恆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表示,“新基建”是兼顧短期刺激有效需求和長期增加有效供給的最佳結合點。“‘新基建’現在佔比小,但成長快,未來空間巨大,是中國經濟結構轉型、新舊動能轉換的內在要求。”浙商研究院副院長楊軼清說。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預計,到2025年我國5G網絡建設投資累計將達到1.2萬億元,未來五年工業企業開展網絡化改造投資規模有望達到5000億元,5G網絡建設將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以及各行業應用投資超過3.5萬億元。

“重慶正從‘新基建’項目中嘗到新動能的甜頭。”重慶市發改委副主任戴明表示,2019年重慶高技術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2.6%和11.6%,集成電路、3D打印機設備、衛星導航定位接收機、液晶显示屏、电子元件、平板電腦等新興產業增長均好於傳統產業。

國家發展改革委創新和高技術發展司司長伍浩表示,新型基礎設施主要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三方面。下一步將研究出台推動新型基礎設施發展的有關指導意見,以提高新型基礎設施的長期供給質量和效率為重點,修訂完善有利於新興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准入規則,並抓好項目建設。

業內專家認為,信息基礎設施側重数字基建,融合基礎設施關鍵在於培育豐富的應用場景,創新基礎設施建設應注意安全保障設施的建設。有關機構預計,“十四五”期間数字基建投資將達6.4萬億元,5G商用會帶動移動數據、信息服務消費、終端消費等8萬億元。

京東数字科技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認為,“新基建”的核心在於支持数字經濟的發展。長遠來看,隨着数字經濟的發展,“新基建”涵蓋的範圍會越來越廣,影響會越來越大。

傳統基建仍是“穩投資”主力

記者採訪發現,各地推出的數十萬億投資計劃,一般是包含項目的總投資,大多在年度計劃之內,在2020年一次性投資完成的並不多。從投資內容來看,仍以傳統基礎設施項目為主,短期內“新基建”還不能扮演主要角色。

被視為基建“晴雨表”的挖掘機,3月單月銷量創下了歷史新高。與此同時,水泥出貨率連續環比回升、3月社會融資增量超預期等信息均表明,逆周期調節下傳統基建開始發力。

“我國基礎設施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中信銀行(國際)首席經濟師廖群說,一方面是傳統基礎設施短板補缺,一方面是以信息基礎設施為核心的新型基礎設施的崛起。“新基建”從今年開始可望呈現持續性的跳躍式增長,從而在若干年後逐步擴大到主導固定資產投資。

4月3日,貴州省九個市州583個重大工程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1450.9億元。“此次集中開工項目聚焦基建強基礎、產業增動能、民生補短板。”貴州省發改委主任陳少波介紹,583個項目中有“六網會戰”(路網、水網、電網、地下管網、油氣網、互聯網基礎設施)項目351個、總投資637億元,其中5G等“新基建”項目49個、總投資104億元。

廣州開發區發改局負責人表示,除軌道交通項目以外,“新基建”在財政投資佔比較小,短期內對全區投資拉動作用有限,可預見一段時期內傳統基建仍然是投資的主要方式。

合肥市發改委投資處處長潘獻金表示,在基建投資模式方面,需要統籌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發展。一方面做好傳統基建,為基建投資打牢基礎,形成中堅力量托底;另一方面以“新基建”為主要推手,實現經濟發展目標,形成“老基建托底、新基建加力”相互賦能、協同發展的新模式。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認為,從體量上看,基建投資的主體還是“老基建”。“但不論傳統基建還是‘新基建’,都應注重在都市圈的投資和應用。因為都市圈和城市群加快發展是中國經濟增長最大的結構性潛能,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新風口’。”

三大風險掣肘“新基建”

“新基建”並非新鮮名詞,只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備受資本市場關注,相關個股也一度遭資金爆炒。多位受訪人士表示,當前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洪流奔涌在即,從近兩年地方實踐看,“新基建”還面臨一些風險問題。

一些受訪人士指出,“新基建”站上風口,仍需警惕社會資本參与不足導致的財政風險。“新基建”領域所蘊含的極大市場機會和所需要的巨額投入,決定了僅靠國家層面財政投資遠遠不夠,引入社會資本參与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營可有效緩解資金不足狀況。然而,受制於准入門檻較高、缺乏資金和政策扶持,民間資本投資存在障礙。另外,審評、監督、服務等軟環境也影響到社會資本的投資信心。

“對於企業而言,這些巨大的投資支出並不能在短時間內產生效益,部分企業承擔的壓力必然是巨大的。”華睿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宗佩民說,相關政策需要形成合力,為民間資本的熱情護航。

還有受訪人士指出,要防止過度建設帶來潛在資源浪費風險。目前,“新基建”受到新一輪投資追捧,有近期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的內在需求,更應着眼長遠。不宜僅僅局限於當前熱點領域,而忽視其他基礎性、戰略性領域,更不能脫離國情、盲目建設,應堅持實事求是、量力而行、以新帶舊的原則,將基礎設施投資逐步從傳統領域轉向新興領域,有序推進。

一些地方幹部和專家坦言,有些“新基建”項目早已布局,如不少地方政府早就開始大力投資數據中心,但不少地方數據中心建好了,卻疏於管理,不能對接市場需求,最後變成低效投資,甚至造成資源閑置或浪費。同時,一些地方將一些項目冠上“新基建”的帽子后,不考慮實際需求而過快過廣地推進投資建設。楊軼清說,“新基建”不能搞“全國卷”,而要根據不同地區經濟基礎分類實施,現階段“新基建”主要聚焦經濟基礎強的省市。

此外,還需警惕產業配套不完善造成基建和產業的脫節風險。數據中心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屬於“打基礎”,關鍵是要發展上下游產業和應用,這樣才能讓數據中心、5G網絡支撐起經濟發展。一些省市的地方幹部反映,“新基建”上下游產業的應用和孵化目前還比較薄弱。

青島市大數據發展管理局局長崔衛東說:“數據中心等‘新基建’本身對城市的經濟拉動作用並不大,創造就業、稅收產值也較少,不宜一擁而上,應將重點放在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数字經濟。”浙商研究會秘書長徐王嬰說,必須從產業鏈的角度來審視與考量“新基建”投資,要有数字經濟與配套產業的支撐。否則,再宏偉的基建,再龐大的投資,都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新基建”投資需要新思維

目前,多地多部門都把5G網絡、數據中心、城際軌道交通等“新基建”作為2020年投資重點項目並加大投資力度,亟須科學規劃、統籌協調,切忌走大水漫灌、盲目刺激的老路。

業內人士表示,應以改革創新的方式推動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而不是重走“地方財政加槓桿”的老路,建議提高投資的主體開放性、區域針對性和產業前瞻性,更好發揮“新基建”對整個經濟的帶動作用,早日形成實物工作量。

一是構建財政支出新模式引導參与主體多元化。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志勇表示,近年來,財政在充電樁等“新基建”領域的投入經驗教訓需要總結反思。“新基建”所涉及的領域均與高科技有關,市場機會大,但風險也相對較高,應該構建與“新基建”支出相匹配的財政新支出模式,市場主體參与意願強烈的領域要放寬市場准入,對參与意願不強、收益欠佳的項目可通過財政資金引導,撬動民間資本。

沈建光認為,僅僅依靠政府的力量難以全面推動“新基建”,需要加強頂層設計,放寬市場准入,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參与,形成多元化投融資體系。而專項債是重要資金來源,資金方面也應向“新基建”項目傾斜。

任澤平表示,“新基建”需要不同於傳統基建的財政、金融、產業等配套制度支撐。財政政策方面,研發支出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低稅率;金融政策方面,在低息融資、專項貸款、多層次資本市場、併購、IPO、發債等方面給予支持;產業政策方面,納入國家戰略和各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

二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投資區域、領域。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陸銘建議,在經濟下行壓力大的時候,財政應該搞跨期平衡,從平衡財政轉向功能財政。增強投資針對性,“新基建”要與人口流動的方向一致,把非本地戶籍的常住人口需求納入投資規劃中,重點聚焦城市群、都市圈和中心城市,特別是對疫情暴露的醫療、環保等民生短板不斷補齊,同時對傳統基建進行更新換代。對人口流出地區,要避免因大規模基建造成明顯浪費。

三是突出應用導向,新基建與配套產業需同頻共振。抗疫短板,正是投資重點。此次防疫進程中的数字化應用,順應社會需求而生,這也表明数字化“新基建”應當更多站在社會需求的角度,主動投資在短板領域,從而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並舉。廣州市發改委副主任陳建榮表示,作為新型基礎設施,其更大的功效在於帶動配套產業經濟發展,建議增強前瞻性,注重上下游配套產業鏈建設,推進成果轉化應用;支持傳統產業實現数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同時用產業經濟反哺“新基建”,實現“新基建”與產業經濟的良性互動,發揮“新基建”的“乘數效應”和“裂變”功能。

四是“新基建”要注重數據標準化和開放共享。百度公司首席技術官王海峰認為,數據中心有傳統數據中心和新型數據中心之分,傳統數據中心是孤島式的,新型數據中心是雲化、共享式的,應推進數據的開放共享。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新基建”要把數據標準化和開放共享作為非常重要的目標,如果沒有數據標準化的採集,數據匯聚、標註、應用等就沒有質量。

  • Tags:

  • 分享到: